中美學會從衝突中找到戰略利益的交叉點

2010-05-28 11:11:4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美關係如何走,是兩國人民關心的事情,也是全球關心的事情。這次在北京召開的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照樣牽動各方的神經。不管會上雙方如何進行對話博弈,結果是實是虛,兩國關係的重要性,因著雙方主帥的地位而呈現,兩國關係的複雜性,也因著雙方參與會談人數之多(達500人以上)部門之多而充分彰顯出來。如今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就抱怨,美國國務卿希拉蕊這次東亞之行,在日本只停留三個多小時,與鳩山首相和岡田外相會談,而在出了天安艦風波大事的南韓,也只停留一天,卻把整整五天的時間留給中國,其中包括兩天的戰略與經濟對話。同樣,中方作為主辦國,也由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自主持開幕式,發表基調演講,清楚表明中美關係的原則底線。因此,這次會議,不是要向外部表達中美經過年初的對抗風波,已經重歸於好,一片和氣,而是要加深中美互動的最佳模式:深入對話,坦誠交鋒,尋找共識,提出方案。
 
金融海嘯之後,全球形成共識,那就是冷戰之後美國一強獨霸的局面將逐漸改變。當時國際輿論都認為,世界將進入「三極半」格局,美國一極,包括英國在內的歐盟一極,中國一極(擴展一點說,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俄羅斯半極。誰知,形勢變化比人的觀念改變快,希臘債務危機帶動歐元危機以及英國政局的變化,歐洲整合的力量突然面臨嚴重挑戰,而另一方面,俄羅斯雖然在核力量等方面凌駕中國,但經濟的擴張還有待時日,日本則政治危機與經濟低迷並舉,導致未來10年的世界大格局真的有可能向歐巴馬總統首次訪華時,刻意討好中國所提出的「美中共治」架構發展。
 
問題是,由於中美體制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傳承不同,再加上長期冷戰的影響,雙方隔閡成見太深,防範心理太強,實際和潛在的戰略利益衝突太大,此外還有台灣問題的存在,導致中美關係相當複雜。
 
經過幾次碰撞之後,中國終於認識到,在短期內與美國並駕齊驅是難以達成的。因為中國整體國力仍然偏弱,需要用較長時間來解決國內棘手問題的基礎之上,所謂做好自己的事情;對外,則仍然無法找到可靠的盟友,一大堆的戰略夥伴,是否靠得住?跟北韓這樣的「兄弟加朋友」,是否靠得住?還有第三世界的窮朋友,是否信任你?全方位外交不是變相的「孤家寡人」,除非美國硬要挑戰中國,跟中國撕破臉,在台灣等核心問題上逼中國攤牌,如果不是那樣的話,中國未來與美國打好交道,還是最大的國家利益所在。
 
這次戰略與經濟對話顯示,中美關係的核心還是經濟,中國仍然要善用美國市場、美國科技,因此,北京體認到,不能輕易拋售美國國債,這是中國頂住美國壓力,同時也是爭取美國民心的有力武器,而人民幣升值必須建立在綜合國家利益思考的基礎上,它一定是漸進的過程。北京的手段很清晰,不再小心翼翼地韜光養晦,但仍然會遵循不挑戰美國全球戰略,其中包括亞太地區戰略底線的原則,即使在口號上,都不提「挑戰美國第一」的地位,這個「老二哲學」就是繼續讓美國承擔做老大要面臨的麻煩,減少中國四面受敵的挑戰,中國在成為世界領袖的過程中,需要多做幾年「學生」。
 
這就決定了,北京在爭取主要的經濟利益和維護在人民幣匯率等問題上的主動權的同時,在外交事務上將會採取更靈活的姿態,與美國合作,比如伊朗問題以及今後的北韓問題,並在這些看似美國的議題中,找到中國的利益點。中美關係的成熟不是解決分歧或者誰讓誰,而是建構起一套溝通對話的機制,在不同的議題上,找到戰略利益的交叉點,取得妥協,獲得雙贏。
 
关键词:中美交叉利益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