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讓中美關係走向新高度
2010-06-04 10:27:3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結束,雖然有很好的交流,但卻沒有全球關注的具體結果,因此,美國保守派輿論嘲諷龐大的美國代表團進京,宛如把美國政府的內閣搬到中國辦公,只可惜雙方制度差異太大,缺乏共同的價值觀,對全球問題的成因和解決辦法,鮮有互相理解與共識,所以,歐巴馬對華政策只是一廂情願的泡沫。這樣的評價,如果出於黨派立場,意識形態優先,那也無可厚非,畢竟,具有5000年歷史傳承的中國,與年輕的美國,真的是國情差異懸殊。但是,這樣兩個大國能夠精銳盡出,坐在一起,進行跨領域跨部門的全方位戰略對話,顯然都已經認識到,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作為影響全球走向和人類未來前途的超級大國,具有超越分歧,尋求共識的需要和責任,同時,也有合作攜手的迫切性和可能性。
或許美國希望看到中國提升人民幣匯率,以及平衡貿易逆差的路線圖和時間表,而中國則希望看到美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以及取消對華高科技出口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從這個角度看,一次的戰略對話,48小時的時間,很難達成這樣的難題。但是,我們看到這次戰略對話最具有前瞻性的成果,不是圍繞著經貿貨幣匯率的備忘錄,也不是圍繞著伊朗、朝鮮半島危機的解決方法,而是建立副總理級別的「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以及具體落實歐巴馬總統去年訪華時達成的4年內美國10萬學生留學中國,中方提供1000名華語學習學生的全額獎學金。我們看到,中美兩名女性政客,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和中國副總理級的國務委員劉延東,在中美兩國年輕學子簇擁下拍下的合影,希拉蕊、劉延東的重要性當然不及當年的毛澤東、尼克森以及周恩來、季辛吉,但這張照片,卻是中美關係從雙方的短期戰略便宜,大國合縱連橫的層次,提升到人文交流融合的新層次見證。
說老實話,從70年代初中美破冰,到21世紀的今天,中美關係30多年,風波不斷,無論是經貿關係還是政治外交關係,雙方對付衝突的手段越來越成熟,雙方的利益也越來越糾纏在一起,有時候還會配合默契,比如布希時代,北京和華盛頓共同壓制陳水扁「玩火」,就是好的例子。但是,仔細分析中美關係的癥結,以及許多問題找不到雙贏的解決辦法,主要還是深層次的「互不信任」。理由無他,主導這30年中美關係的政經各界人物,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歷史包袱太重,敵對情緒太強,意識形態和冷戰思維濃厚,彼此都有很強的「陰謀論」思考慣性,用中國的典故來說,就是「楚漢相爭」、「瑜亮情結」,勢不兩立,經歷過殖民地時代的老一輩不用說,就是戰後嬰兒潮時代出生一代,也難以超越這種思維上、感情上的局限性。
因此,雖然今天的美國和中國,一個是民主選舉制度,三權分立,一個是威權體制,一黨獨大,但有一樣是相同的,就是任期有限制,如此一來,短期的政績壓力,使得彼此的耐心有限,並常常被狹隘的民族主義或者民粹主義的民意牽著鼻子走,雙方都不能真正理解對方,也就無法實踐真正的寬容。改革開放後,中國年輕人走向美國的愈來愈多,但美國年輕人走向中國的仍然很少,因此,在90年代全球化風潮中出生的中美年輕一代,能夠互相留學,深度瞭解不同的國情民情,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通」、「美國通」,不但中美關係前途有望,東西文化的融合也前途有望,這才是現階段中美兩國最需要的資產。
或許美國希望看到中國提升人民幣匯率,以及平衡貿易逆差的路線圖和時間表,而中國則希望看到美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以及取消對華高科技出口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從這個角度看,一次的戰略對話,48小時的時間,很難達成這樣的難題。但是,我們看到這次戰略對話最具有前瞻性的成果,不是圍繞著經貿貨幣匯率的備忘錄,也不是圍繞著伊朗、朝鮮半島危機的解決方法,而是建立副總理級別的「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以及具體落實歐巴馬總統去年訪華時達成的4年內美國10萬學生留學中國,中方提供1000名華語學習學生的全額獎學金。我們看到,中美兩名女性政客,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和中國副總理級的國務委員劉延東,在中美兩國年輕學子簇擁下拍下的合影,希拉蕊、劉延東的重要性當然不及當年的毛澤東、尼克森以及周恩來、季辛吉,但這張照片,卻是中美關係從雙方的短期戰略便宜,大國合縱連橫的層次,提升到人文交流融合的新層次見證。
說老實話,從70年代初中美破冰,到21世紀的今天,中美關係30多年,風波不斷,無論是經貿關係還是政治外交關係,雙方對付衝突的手段越來越成熟,雙方的利益也越來越糾纏在一起,有時候還會配合默契,比如布希時代,北京和華盛頓共同壓制陳水扁「玩火」,就是好的例子。但是,仔細分析中美關係的癥結,以及許多問題找不到雙贏的解決辦法,主要還是深層次的「互不信任」。理由無他,主導這30年中美關係的政經各界人物,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歷史包袱太重,敵對情緒太強,意識形態和冷戰思維濃厚,彼此都有很強的「陰謀論」思考慣性,用中國的典故來說,就是「楚漢相爭」、「瑜亮情結」,勢不兩立,經歷過殖民地時代的老一輩不用說,就是戰後嬰兒潮時代出生一代,也難以超越這種思維上、感情上的局限性。
因此,雖然今天的美國和中國,一個是民主選舉制度,三權分立,一個是威權體制,一黨獨大,但有一樣是相同的,就是任期有限制,如此一來,短期的政績壓力,使得彼此的耐心有限,並常常被狹隘的民族主義或者民粹主義的民意牽著鼻子走,雙方都不能真正理解對方,也就無法實踐真正的寬容。改革開放後,中國年輕人走向美國的愈來愈多,但美國年輕人走向中國的仍然很少,因此,在90年代全球化風潮中出生的中美年輕一代,能夠互相留學,深度瞭解不同的國情民情,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通」、「美國通」,不但中美關係前途有望,東西文化的融合也前途有望,這才是現階段中美兩國最需要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