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的敵我意識與化敵為友
2010-06-13 11:50:2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兩岸簽署「經濟合作協議」(ECFA)已到了最後關頭。執政的國民黨定下了6月底完成簽署的期限在即,然而,在野黨要續推公投,甚至還要發動「10年抗爭」,當然會是台灣內部潛在的政治動盪因子。不過,這個議題究竟會對執政黨及在野黨帶來多少政治市占率的效應,恐怕要朝野政治決策者費心計算了。
整個ECFA的推動,早期執政黨恐有失之過於輕忽之嫌,一直到「雙英辯論」,因蔡英文主席採取專業論辯的策略,使馬英九總統有一個可以闡述的機會,稍微扳回失分。另因為這個議題的專業性,而使執政、在野雙方的政治市占率,暫時穩住不再有太多的傾斜。當然,公投操作的進展會是一個不定時的變因。
其實,經由「雙英辯論」後,至少都會型選民可以比較理性的看待這個問題。發現執政黨強推ECFA也不像在野黨所描述的洪水猛獸,而且隨著簽署時間的迫切,過去還在協商、討價不便對外透露的部分,也必須全部揭露於世。屆時,因為不便說明的成分大幅減少,透過這部分的操弄效果將大為降低。這項協議的簽署將減低政治性而提高經貿性。
其實,在此之前各式各樣經濟衝擊的推估,將面臨實際協議的落實而受到檢驗,許多危言聳聽的可能性也將會現出原形,或許是一次很重要的兩岸協議的總體驗。如果能夠經由這次的經驗,兩岸雙方可以在協議信任的基礎上多作交流,良性來看,應該對兩岸今後的往來及發展帶來極為正面的效應。如果摒除過於政治意識的框架,或者終極統獨的價值取向,其實揭開ECFA的政治和專業面紗,真正深層的心理反應,就是兩岸到底要繼續維持敵我意識或是化敵為友的態度,才是真正的焦點之所在。
一旦跳脫傾中、賣台這種政治指控,比較務實的區分贊成或反對簽署ECFA的理由,應該是對中國大陸的態度:究竟要延續或強化敵我意識,還是可以轉變為化敵為友的可能性;從這個觀點來分析,其實正反兩派的意見差距,並不如表面上那麼激烈,那麼你死我活。繼續採取敵我意識,必定要投入資源與心力去作對抗、去作防衛。同時,也必然無法分享共謀互利的利益。反之,若能化敵為友,准許雙方有共同存在、共同發展的可能,那麼許多方面的合作機會,與利基就會被創造出來。
在這段有關ECFA爭論或爭辯的過程中,採取敵我意識者,往往會誇大協議可能帶來的傷害,而忽略可能的利益;採取化敵為友立場者,也可能出現對潛在利益過於樂觀,當然也會低估可能的衝擊。我們期待的是在野黨可以在過於樂觀及忽略潛在風險時作提醒。但千萬不要一味以杯葛或抗爭作為訴求。因為大陸從中央到地方的讓利或開放,終將使愈來愈多的台灣民眾受益,一旦過了臨界值,那麼今之反對訴求可能成為在政治市場中的「豬羊變色」項目,則民意市場中就會出現一夕翻盤的可能。
兩岸由你死我活的對立或對抗,經由多年的互動往來,再加上馬總統就任兩年來的穩定開放,其實本質已經在轉變。今後的統獨爭議如果一旦轉進到敵我意識與化敵為友的命題,那麼情勢已經產生質變。若再能闖過ECFA簽署的關卡,那麼兩岸就具備去碰觸政治性議題的成熟度。而在政治領域的初期議題,又必然以類似兩岸和平協議的框架與內容為主。走到這個地步,我們才可以說兩岸確定可以步入和平發展的軌道上。
整個ECFA的推動,早期執政黨恐有失之過於輕忽之嫌,一直到「雙英辯論」,因蔡英文主席採取專業論辯的策略,使馬英九總統有一個可以闡述的機會,稍微扳回失分。另因為這個議題的專業性,而使執政、在野雙方的政治市占率,暫時穩住不再有太多的傾斜。當然,公投操作的進展會是一個不定時的變因。
其實,經由「雙英辯論」後,至少都會型選民可以比較理性的看待這個問題。發現執政黨強推ECFA也不像在野黨所描述的洪水猛獸,而且隨著簽署時間的迫切,過去還在協商、討價不便對外透露的部分,也必須全部揭露於世。屆時,因為不便說明的成分大幅減少,透過這部分的操弄效果將大為降低。這項協議的簽署將減低政治性而提高經貿性。
其實,在此之前各式各樣經濟衝擊的推估,將面臨實際協議的落實而受到檢驗,許多危言聳聽的可能性也將會現出原形,或許是一次很重要的兩岸協議的總體驗。如果能夠經由這次的經驗,兩岸雙方可以在協議信任的基礎上多作交流,良性來看,應該對兩岸今後的往來及發展帶來極為正面的效應。如果摒除過於政治意識的框架,或者終極統獨的價值取向,其實揭開ECFA的政治和專業面紗,真正深層的心理反應,就是兩岸到底要繼續維持敵我意識或是化敵為友的態度,才是真正的焦點之所在。
一旦跳脫傾中、賣台這種政治指控,比較務實的區分贊成或反對簽署ECFA的理由,應該是對中國大陸的態度:究竟要延續或強化敵我意識,還是可以轉變為化敵為友的可能性;從這個觀點來分析,其實正反兩派的意見差距,並不如表面上那麼激烈,那麼你死我活。繼續採取敵我意識,必定要投入資源與心力去作對抗、去作防衛。同時,也必然無法分享共謀互利的利益。反之,若能化敵為友,准許雙方有共同存在、共同發展的可能,那麼許多方面的合作機會,與利基就會被創造出來。
在這段有關ECFA爭論或爭辯的過程中,採取敵我意識者,往往會誇大協議可能帶來的傷害,而忽略可能的利益;採取化敵為友立場者,也可能出現對潛在利益過於樂觀,當然也會低估可能的衝擊。我們期待的是在野黨可以在過於樂觀及忽略潛在風險時作提醒。但千萬不要一味以杯葛或抗爭作為訴求。因為大陸從中央到地方的讓利或開放,終將使愈來愈多的台灣民眾受益,一旦過了臨界值,那麼今之反對訴求可能成為在政治市場中的「豬羊變色」項目,則民意市場中就會出現一夕翻盤的可能。
兩岸由你死我活的對立或對抗,經由多年的互動往來,再加上馬總統就任兩年來的穩定開放,其實本質已經在轉變。今後的統獨爭議如果一旦轉進到敵我意識與化敵為友的命題,那麼情勢已經產生質變。若再能闖過ECFA簽署的關卡,那麼兩岸就具備去碰觸政治性議題的成熟度。而在政治領域的初期議題,又必然以類似兩岸和平協議的框架與內容為主。走到這個地步,我們才可以說兩岸確定可以步入和平發展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