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要嚴肅看待富士康現象
2010-06-15 11:42:0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兩岸何以要嚴肅看待富士康現象,答案很簡單,富士康現象不是單純的多件工人自殺問題,而是經濟轉型和因此引發的工人管理和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而且涉及兩岸互動,涉及「中國模式」的經典論述已出現挑戰,勢必有所調整。
「中國模式」作為經濟發展的經典模式,即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足以垂範,意味著「中國模式」具有正當性和歷史發展意義;但富士康現象呈現的卻是「中國模式」的運轉出現困境。調整得宜,非僅富士康一廠獲益,也可以讓「中國模式」得以持續發展。
基於兩岸的經貿互動以及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兩岸當局都有必要重新思考新的共同利基何在,如何推出相應的政策。大陸當局更必要思考,公權力的治理和政策如何兌現經濟發展的終極目的,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人民本位和和諧社會,這條路應該怎麼走出來。
是以富士康現象不能僅著眼於工資的提升和股價下跌的矛盾,而要看到台資或外資在中國的經營環境已有變化,不可能再以犧牲工人權益的方式無限制地攫取利益。若就中國政府的治理能力而言,不僅要看到招商政策和工人福利的問題存在矛盾,還要看到治理的困境,即招商投資非僅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要看到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難以彌補的。
再就微觀面看大社會。富士康員工自殺所以會接二連三,而且在很短的時段內就有12例。這就不是員工個人的問題,而是工廠的經營管理出了大問題。也同時折射出和富士康密接的工人社群出現了大問題,工人與周遭生活圈同步出現了重大矛盾,出現了一種對生命價值不在乎或企圖以死扭轉個人以及工人集體處境的反常現象。
就社會批判的角度言,富士康究竟是不是血汗工廠?若單就弱勢的工人言,不能說不存在剝削,而且是無止境的加班才可能掙得有限的薪資;但就外資在華的整體表現言,富士康較諸其他工廠,工人待遇相對而言並不差,相應也承受了更大的社會責任形成觀瞻所在。富士康要是真的不堪,相信委託代工的美國蘋果電腦老闆,也不敢站出來力挺。
再就巨觀角度觀察,中國的改革開放確曾拜外資之賜,推動了沿海經濟的發達,確實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在金融海嘯橫掃全球之時,也唯有中國得以憑藉其雄厚的外匯存底,遂行境內大規模基本建設投資以為過渡。通過對台優惠政策也讓台灣整體經濟受惠;但工人的權益以及相應的社會變遷,卻從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富士康現象讓媒體在報導時不得不追問何以如此?也因此溯及改革開放帶來的貪腐和濫權,以及工人受到不人道的待遇,其所形成的社會矛盾愈見嚴重,大多數人特別是農民工因分配不公和所得不足以應付日見提升的高消費生活,有識者當然要質問改革開放的利益在那裡、誰在享受?
再就全球化的角度觀察,中國以相對低廉的工資和土地成本,犧牲了工人權益,承受了對環境的破壞,以及對居民生活環境的毒害;從而質疑,改革開放其實反向補貼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知識經濟」和純屬泡沫的投機或說「賭博經濟」,這筆帳又該怎麼算。中國自豪作為「世界工廠」是一回事,因此付出的代價不為不沈重,必要有自覺地扭轉此一情況。
如果要追問富士康現象的影響,還要看到從沿海到內地的工人罷工事件層出不窮,工人運動正方興未艾,偶一不慎必至出現更大不滿,甚至社會不安。更廣面的後續效應評估,還應包括北京當局的政策作為究竟在為誰服務,從而跳脫出但以經濟成長和創造外資投資誘因作為施政考量。在「後富士康現象」還未出現前,無妨正面看待郭台銘的加薪策略,但更重要的是北京當局的政策,牛肉要放在那裡。
從北京奧運到上海世博,盛世風華的自信和自豪,不能不讓所有中國人大受感動;富士康現象又不能不令人怵目心驚,觸及發展的落差和代價。「中國模式」作為經典當然也要與時俱進。
「中國模式」作為經濟發展的經典模式,即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足以垂範,意味著「中國模式」具有正當性和歷史發展意義;但富士康現象呈現的卻是「中國模式」的運轉出現困境。調整得宜,非僅富士康一廠獲益,也可以讓「中國模式」得以持續發展。
基於兩岸的經貿互動以及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兩岸當局都有必要重新思考新的共同利基何在,如何推出相應的政策。大陸當局更必要思考,公權力的治理和政策如何兌現經濟發展的終極目的,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人民本位和和諧社會,這條路應該怎麼走出來。
是以富士康現象不能僅著眼於工資的提升和股價下跌的矛盾,而要看到台資或外資在中國的經營環境已有變化,不可能再以犧牲工人權益的方式無限制地攫取利益。若就中國政府的治理能力而言,不僅要看到招商政策和工人福利的問題存在矛盾,還要看到治理的困境,即招商投資非僅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要看到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難以彌補的。
再就微觀面看大社會。富士康員工自殺所以會接二連三,而且在很短的時段內就有12例。這就不是員工個人的問題,而是工廠的經營管理出了大問題。也同時折射出和富士康密接的工人社群出現了大問題,工人與周遭生活圈同步出現了重大矛盾,出現了一種對生命價值不在乎或企圖以死扭轉個人以及工人集體處境的反常現象。
就社會批判的角度言,富士康究竟是不是血汗工廠?若單就弱勢的工人言,不能說不存在剝削,而且是無止境的加班才可能掙得有限的薪資;但就外資在華的整體表現言,富士康較諸其他工廠,工人待遇相對而言並不差,相應也承受了更大的社會責任形成觀瞻所在。富士康要是真的不堪,相信委託代工的美國蘋果電腦老闆,也不敢站出來力挺。
再就巨觀角度觀察,中國的改革開放確曾拜外資之賜,推動了沿海經濟的發達,確實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在金融海嘯橫掃全球之時,也唯有中國得以憑藉其雄厚的外匯存底,遂行境內大規模基本建設投資以為過渡。通過對台優惠政策也讓台灣整體經濟受惠;但工人的權益以及相應的社會變遷,卻從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富士康現象讓媒體在報導時不得不追問何以如此?也因此溯及改革開放帶來的貪腐和濫權,以及工人受到不人道的待遇,其所形成的社會矛盾愈見嚴重,大多數人特別是農民工因分配不公和所得不足以應付日見提升的高消費生活,有識者當然要質問改革開放的利益在那裡、誰在享受?
再就全球化的角度觀察,中國以相對低廉的工資和土地成本,犧牲了工人權益,承受了對環境的破壞,以及對居民生活環境的毒害;從而質疑,改革開放其實反向補貼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知識經濟」和純屬泡沫的投機或說「賭博經濟」,這筆帳又該怎麼算。中國自豪作為「世界工廠」是一回事,因此付出的代價不為不沈重,必要有自覺地扭轉此一情況。
如果要追問富士康現象的影響,還要看到從沿海到內地的工人罷工事件層出不窮,工人運動正方興未艾,偶一不慎必至出現更大不滿,甚至社會不安。更廣面的後續效應評估,還應包括北京當局的政策作為究竟在為誰服務,從而跳脫出但以經濟成長和創造外資投資誘因作為施政考量。在「後富士康現象」還未出現前,無妨正面看待郭台銘的加薪策略,但更重要的是北京當局的政策,牛肉要放在那裡。
從北京奧運到上海世博,盛世風華的自信和自豪,不能不讓所有中國人大受感動;富士康現象又不能不令人怵目心驚,觸及發展的落差和代價。「中國模式」作為經典當然也要與時俱進。
关键词:富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