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逢大汛、大災與大變的衝擊
2010-06-23 12:02:0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不管何朝何代,風調雨順、江河安瀾,都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基本願望。但看來今年中國又是風不調、雨不順,江河難安。目前中國已有大雨大汛之危,可能帶來大災,災後希望能有新一輪痛定思痛的大變。
中國的大雨大汛之災,通常發生在「七上八下」之時,也就是7月上旬至8月下旬期間。但今年中國出現「早汛」現象,也就是說汛期普遍來得早,氣候變化異常。今年自4月1日南方入汛,5月江南發生汛情,是2000年以來汛情最早的1年。災害性天氣也比較頻繁,全國先後發生14次較強降雨過程,局部地區洪澇災害頻發多發。
「早汛」之後,可能迎來的是「大汛」。進入6月,華南、江南、西南不同地區,陸續出現強降雨天氣。目前,中國淮河及其以南地區全面進入主汛期,北方地區也即將進入主汛期。入汛以來,全國已有80多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6月17日珠江流域西江幹流發生超警洪水,這是今年入汛以來全國大江大河首次發生超警洪水。
國家氣象局的天氣預測表明,中國今夏降水偏多的地區,超過去年,其中長江中游、黃淮和江淮局部地區,可能出現暴雨洪澇。此外,今年將有6至8個颱風登陸並影響中國,後期生成和登陸的颱風將可能集中和偏強,可能深入華南、華東內陸,引發嚴重洪澇災害。
與之同時,國土資源部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1至5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4175起,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隨著各地汛期來臨,地質災害發生頻率陡升。如大旱後的廣西、雲南,持續乾旱造成岩土體鬆散開裂,山體緊固性發生變化,一旦遭遇強降雨,發生突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概率將明顯增加。
大汛和大災的可能性加大,當局也不敢怠慢,除總理溫家寶親赴廣西察看水情外,當局暫時部署八招,即提「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要求;強化預測預報預警;強化水庫、水電站防汛保安;強化山洪、滑坡、泥石流災害防禦;強化江河堤防安全度汛;強化城市防洪排澇;強化人員避險轉移、避免和減少人員傷亡;強化水利工程運用,最大程度地發揮水利工程防洪減災作用。
洪澇災害頻仍,中國已形成一定防洪搶險減災的機制,也積累一定的減災救災經驗,加上兩次大地震,民間組織救災搶險已有廣泛及時動員。軍隊也正進行「非戰爭軍事行動建設」,即形成參加救災等突發行動的特殊機制,這對今年抗大汛、防大災,都具有正面意義。
但值得警惕的,是多年來地方政府重經濟,輕建設,特別是各類水利設施的建設,這在今年西南大旱,已暴露無遺。同時,中國社會求財之急功近利,已到令人髮指地步。四川大地震,震前震後都有豆腐渣,貪官們還抓人堵口。一旦出現大洪大澇,又不知會衝出泡出多少豆腐渣,包括病險水庫這種大豆腐渣。
目前,我們不僅希望在「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的部署下,能將可能的洪澇之災,直接的生命財產等損失降到最低,更希望在今年度汛之後,能進一步總結經驗,不要年年搞「三防」,年年大災,災後不僅要有重建,還要有大變。
以目前來看,值得努力大變的,首先當是找出災害防禦的薄弱環節,做些亡羊補牢功夫;其次是趨利避害,在洪澇災害乃至其他自然災害防禦中,都要開始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江河的修港口造碼頭,水庫的興建,及至城市開發的「親水」、「親岸」,都要尊重自然規律;再有就是構築完善的流域防災減災體系,建立跨地區、跨部門工作機制,不要再各管一段。
关键词:大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