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澳主導的亞太自貿談判積極啟動
2010-06-24 11:28:1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由美國和亞洲暨太平洋地區其他7國所發起的「太平洋貿易協定」,連日在舊金山展開磋商。近年自「世界自由貿易協定(WTO)」功敗垂成,何時能正式啟動尚遙遙無期。以至在自貿協定架構下進行的區域經濟整合,絡繹出現,雙邊、多邊、或區域性的自由貿易協定,已經有近400或更多個之多。但是太貿協定談判,從今(2010)年3月間在澳洲召開首次集會後,立刻引起了廣泛注意,成為顯學中的顯學,全世界都關心其每一階段進展和可能達成的結果。
太平洋貿易協定的創始,是新加坡、汶萊、智利、紐西蘭等4個亞太國家,於2005年「亞洲暨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貿易部長會期間,宣布完成了「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談判,並於2006年生效。這項亞太經合會4會員體間的自由貿易協定,表明將逐步取消成員間的貿易產品關稅,消除貿易障礙。雖然新加坡等4國具亞太代表性特色,但4經濟體屬相對「小國寡民」層級,國際類似的雙邊或多邊自貿協定,已談妥或在談判中者有數百個之多。所以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一時並沒有受太多注意,除了先後有澳洲、秘魯、越南表示要參加外,別無反應。
TPP表達建成時,其所以未受廣泛注意的另一重大理由,是當時美國的布希總統政府,在亞太經合會中從2005年起就主導並強力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協定」。到了2007年,該會所屬的貿易暨投資委員會,甚至公開說明,21個會員經濟體已同意進一步推動經濟整合成亞太自由貿易區,做為區域經濟的長期願景。雖然美國當局歷來並沒有十分注意對亞太地區的經營,對東南亞地區雖有相當投資,也不見具體效果。到1998年美國釀成亞洲金融危機,縱容大財團在東南亞飽食遠颺後,對此地區尤其淡漠。加上長久高姿態君臨世界,不次啟動戰端,造成了備多力分的後果。對東亞影響力已不如從前。不過亞太自由貿易區的號召,還是有引人矚目之處,TPP只有小空間供運作,應可理解。
太平洋夥伴協定從默默耕耘到轉為自由貿易領域的焦點之一,主要原因是受客觀環境變數暴發的影響。更具體說,是美國改朝換代,歐巴馬總統風光登台後,明顯感覺到布希留下的攤子,令他非常難堪。華爾街禿鷹釀成的金融海嘯、歐盟經貿的朝不保夕,已經壓得美國動彈不得。回頭看近年美國形同鞭長莫及的亞洲,印度和中國經濟發展,帶動東亞一片繁榮昌盛,新興經濟體次第躍上國際舞台。亞洲爆強,擠小了美國運轉空間,加上國內反對力量的奚落刺激,歐巴馬調整了他的對亞洲策略。2009年11月中參加亞太非正式領袖會時,一面淡化「自貿協定」的規劃;另則透過澳洲牽扯,醞釀讓TPP浮上檯面,做歐巴馬對亞洲作為的一個環節。所以法新社從舊金山發出電訊中,就認為這項談判終將成為歐巴馬的第一個自貿協定。
歐巴馬政府近來宣示亞太政策時,一貫強調「就是要確保美國作為在地的強權,而不只是個過客。」所以要擴大出口亞洲,並創造國內的就業機會,其在2010年1月1日「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建成運作前,相中TPP做新貿易協定對象,自具一連串理由。雖然相關理由基礎顯得牽強薄弱,但對歐巴馬政府,還是一種公開說詞的依據,也能讓空虛、無力感得到些許精神上的慰藉。
在舊金山舉行的TPP自貿區協定,要到年底才能完成1年的四回談判,雖然澳洲當局對新協定有高度讚譽。但8國的4.7億人口,能承擔多少美國出口亞洲,擴大就業範圍的目標。更何況,即使如期談出結果,保護主義強盛的美國國會,也不易高抬貴手。目前還有美國和韓國、哥倫比亞、巴拿馬簽妥的自貿協定,還排不進議程呢。
太平洋貿易協定的創始,是新加坡、汶萊、智利、紐西蘭等4個亞太國家,於2005年「亞洲暨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貿易部長會期間,宣布完成了「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談判,並於2006年生效。這項亞太經合會4會員體間的自由貿易協定,表明將逐步取消成員間的貿易產品關稅,消除貿易障礙。雖然新加坡等4國具亞太代表性特色,但4經濟體屬相對「小國寡民」層級,國際類似的雙邊或多邊自貿協定,已談妥或在談判中者有數百個之多。所以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一時並沒有受太多注意,除了先後有澳洲、秘魯、越南表示要參加外,別無反應。
TPP表達建成時,其所以未受廣泛注意的另一重大理由,是當時美國的布希總統政府,在亞太經合會中從2005年起就主導並強力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協定」。到了2007年,該會所屬的貿易暨投資委員會,甚至公開說明,21個會員經濟體已同意進一步推動經濟整合成亞太自由貿易區,做為區域經濟的長期願景。雖然美國當局歷來並沒有十分注意對亞太地區的經營,對東南亞地區雖有相當投資,也不見具體效果。到1998年美國釀成亞洲金融危機,縱容大財團在東南亞飽食遠颺後,對此地區尤其淡漠。加上長久高姿態君臨世界,不次啟動戰端,造成了備多力分的後果。對東亞影響力已不如從前。不過亞太自由貿易區的號召,還是有引人矚目之處,TPP只有小空間供運作,應可理解。
太平洋夥伴協定從默默耕耘到轉為自由貿易領域的焦點之一,主要原因是受客觀環境變數暴發的影響。更具體說,是美國改朝換代,歐巴馬總統風光登台後,明顯感覺到布希留下的攤子,令他非常難堪。華爾街禿鷹釀成的金融海嘯、歐盟經貿的朝不保夕,已經壓得美國動彈不得。回頭看近年美國形同鞭長莫及的亞洲,印度和中國經濟發展,帶動東亞一片繁榮昌盛,新興經濟體次第躍上國際舞台。亞洲爆強,擠小了美國運轉空間,加上國內反對力量的奚落刺激,歐巴馬調整了他的對亞洲策略。2009年11月中參加亞太非正式領袖會時,一面淡化「自貿協定」的規劃;另則透過澳洲牽扯,醞釀讓TPP浮上檯面,做歐巴馬對亞洲作為的一個環節。所以法新社從舊金山發出電訊中,就認為這項談判終將成為歐巴馬的第一個自貿協定。
歐巴馬政府近來宣示亞太政策時,一貫強調「就是要確保美國作為在地的強權,而不只是個過客。」所以要擴大出口亞洲,並創造國內的就業機會,其在2010年1月1日「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建成運作前,相中TPP做新貿易協定對象,自具一連串理由。雖然相關理由基礎顯得牽強薄弱,但對歐巴馬政府,還是一種公開說詞的依據,也能讓空虛、無力感得到些許精神上的慰藉。
在舊金山舉行的TPP自貿區協定,要到年底才能完成1年的四回談判,雖然澳洲當局對新協定有高度讚譽。但8國的4.7億人口,能承擔多少美國出口亞洲,擴大就業範圍的目標。更何況,即使如期談出結果,保護主義強盛的美國國會,也不易高抬貴手。目前還有美國和韓國、哥倫比亞、巴拿馬簽妥的自貿協定,還排不進議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