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象交錯衝擊下強化發展的道路
2010-06-27 08:39:2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泰國氣象學家日前透過「德通社」電訊自曼谷表示,因受「聖嬰現象」和雨季遲來等雙重不利氣候狀況影響。泰國兩座最大水庫容量,已遽落到20年來最低水準;另33座大型、37座中型水庫容量總和,僅得往常的47%。其中最差的中部華富里府一座中型水庫,還剩約9%的水量,能發揮功能的限期所餘已極少。當此國際間高喊「水正超越石油成為世界上最稀少的重要資源」時,竟然缺水。對於民生、灌溉用水的窒礙,是不難感受到的。政府和民間都該知道其嚴重性,做出認真因應的努力,還該為將來綢繆。
面對20年來僅見的缺水現象,氣象學家歸咎於聖嬰現象不留餘地,是實話實說,根據本身立場表達意見。按氣象學說,除四季外,聖嬰現象是最重要的地球周期性氣候模式,這種每3到7年在太平洋發生的現象,會持續1年。也就是說,只要適時將對策備妥,把該完成的基礎建設做好,聖嬰現象可和人類共生,就如1年四季般流轉,殊無煩惱可言。但是如果應規劃的不規劃、該做的不做,遇到周期氣候模式出現,又更不巧的是另種不利狀況也來湊熱鬧。就會像今年一樣手忙腳亂,怨老天不給空間了。
聖嬰現象出現,除了海水溫度變化和大氣交互作用,人類不容易立即分辨。但往往會為亞洲、澳洲帶來旱災,為美西和南美造成洪水,若無防備,都不好對付。有心人對於1997-98年間出現的嚴重聖嬰現象,必然還有深刻印象。當時全球各地遭受損失約340億美元,造成2萬4000人喪生,600萬人流離失所。印尼的150萬噸稻作收成無著,菲律賓的稻米和乾椰肉都受了重創。這次聖嬰現象也許不致於像上次造成嚴重損失,但若加上其他不利的氣候條件,等於是過了一關又一關,要特別留心。
今年遲來的雨季,就是除聖嬰現象造成水庫缺水外的另一重要考驗,雨水該來而不來,對東南亞地區是一種嚴重失常。季候雨讓林野得到必需的滋潤,使生物物種生長鏈繁衍綿延,人類生存用水得到充分挹注。尤其重要的是,流經中南半島6國的湄公河,正等待季候雨調節水源。雨水失常的直接後果,使湄公河今年水文紀錄,是60年來最低的1年,情況惡化尤甚於泰國各地水庫容積低落。目前泰國北部和中部偏北諸省,已受到相當影響,雖然旱象還沒有去年中國南部、泰國北部的情況那麼嚴重,但已足令人非常不安了。
泰國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稻米出口國家,今年預計要生產2100萬噸白米,其中約5至600萬噸將供外銷。但水量不足對於第二期稻作,必將發生影響。這期稻作主要產地在中部,灌溉用水則引用水庫蓄水為主,各地水庫存量既如前述,無足夠灌溉水源,如何又能啟動耕耘、供禾苗生長所需,豈能不懸憂。世界糧農組織日前在透露印度因苦旱而稻米欠收,就隱然對南洋產糧國寄予厚望。如果泰國缺水影響稻米輸出,衝擊是多方面的,在高度不安中,希望多少滋生一些危機意識。國內的需要固得滿足,國際的道義責任也應該承擔一部分,無米為炊畢竟是文明社會不宜出現的事。
近若干年來,國際社會各類重大異變頻生,前景尤其混沌不明,相形之下,聖嬰現象帶來乾旱、季候雨遲來影響環境,似乎已不是那麼令人震撼。居住在「水泥叢林」般的都市,容易造成感覺鈍化,而且縱使能有所感觸,對所有情勢也都無能為力。不過,生存發展仍然是活著的唯一選擇。氣象交錯給泰國造成多面困窘,卻也是尋求改善的契機。也許大家應該聽聽高明指點,從加強基本建設著手,檢討水利系統,修整灌溉渠道,假以時日,泰國會變成無可取代的稻米大國。
面對20年來僅見的缺水現象,氣象學家歸咎於聖嬰現象不留餘地,是實話實說,根據本身立場表達意見。按氣象學說,除四季外,聖嬰現象是最重要的地球周期性氣候模式,這種每3到7年在太平洋發生的現象,會持續1年。也就是說,只要適時將對策備妥,把該完成的基礎建設做好,聖嬰現象可和人類共生,就如1年四季般流轉,殊無煩惱可言。但是如果應規劃的不規劃、該做的不做,遇到周期氣候模式出現,又更不巧的是另種不利狀況也來湊熱鬧。就會像今年一樣手忙腳亂,怨老天不給空間了。
聖嬰現象出現,除了海水溫度變化和大氣交互作用,人類不容易立即分辨。但往往會為亞洲、澳洲帶來旱災,為美西和南美造成洪水,若無防備,都不好對付。有心人對於1997-98年間出現的嚴重聖嬰現象,必然還有深刻印象。當時全球各地遭受損失約340億美元,造成2萬4000人喪生,600萬人流離失所。印尼的150萬噸稻作收成無著,菲律賓的稻米和乾椰肉都受了重創。這次聖嬰現象也許不致於像上次造成嚴重損失,但若加上其他不利的氣候條件,等於是過了一關又一關,要特別留心。
今年遲來的雨季,就是除聖嬰現象造成水庫缺水外的另一重要考驗,雨水該來而不來,對東南亞地區是一種嚴重失常。季候雨讓林野得到必需的滋潤,使生物物種生長鏈繁衍綿延,人類生存用水得到充分挹注。尤其重要的是,流經中南半島6國的湄公河,正等待季候雨調節水源。雨水失常的直接後果,使湄公河今年水文紀錄,是60年來最低的1年,情況惡化尤甚於泰國各地水庫容積低落。目前泰國北部和中部偏北諸省,已受到相當影響,雖然旱象還沒有去年中國南部、泰國北部的情況那麼嚴重,但已足令人非常不安了。
泰國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稻米出口國家,今年預計要生產2100萬噸白米,其中約5至600萬噸將供外銷。但水量不足對於第二期稻作,必將發生影響。這期稻作主要產地在中部,灌溉用水則引用水庫蓄水為主,各地水庫存量既如前述,無足夠灌溉水源,如何又能啟動耕耘、供禾苗生長所需,豈能不懸憂。世界糧農組織日前在透露印度因苦旱而稻米欠收,就隱然對南洋產糧國寄予厚望。如果泰國缺水影響稻米輸出,衝擊是多方面的,在高度不安中,希望多少滋生一些危機意識。國內的需要固得滿足,國際的道義責任也應該承擔一部分,無米為炊畢竟是文明社會不宜出現的事。
近若干年來,國際社會各類重大異變頻生,前景尤其混沌不明,相形之下,聖嬰現象帶來乾旱、季候雨遲來影響環境,似乎已不是那麼令人震撼。居住在「水泥叢林」般的都市,容易造成感覺鈍化,而且縱使能有所感觸,對所有情勢也都無能為力。不過,生存發展仍然是活著的唯一選擇。氣象交錯給泰國造成多面困窘,卻也是尋求改善的契機。也許大家應該聽聽高明指點,從加強基本建設著手,檢討水利系統,修整灌溉渠道,假以時日,泰國會變成無可取代的稻米大國。
关键词: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