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ECFA的馬英九
2010-07-18 18:24:0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後ECFA的馬英九會怎麼想,這和兩岸未來發展自是息息相關。中國國民黨榮譽黨主席吳伯雄日前為馬英九傳話給胡錦濤,主要內容就是媒體此前即已披露的十六字箴言:「正視現實、累積互信、求同存異、續創雙贏。」這是後ECFA後馬英九對兩岸互動的高度概括和具體設想。單就字面言,頗見樂觀,若取馬英九此前兩次寄語胡錦濤也是十六字箴言比較,第一句「正視現實」沒變;第二句「累積互信」,原本是「開創未來」,第二次改成「建立互信」;第三句前兩次都是「擱置爭議」,而今改成「求同存異」;末句則由「追求雙贏」、「共創雙贏」,進而「續創雙贏」。可以明顯看到其中的變與不變,且有一定軌跡可循。
首先可以觀察到馬英九不變的期待和表述,那就是「正視現實」,以及對「互信」和「雙贏」的追求。「正視現實」表示不回避「現實」,但兩岸的「現實」在那裡,如何具體表述?兩岸進入後ECFA時代,意味著兩岸經濟的即將一體化和制度化,這是一個大變化。相信這不是馬英九心目中期待北京必要正視的「現實」。
而且「正視現實」又和此前馬英九所言「擱置爭議」,以及這一次新推出的「求同存異」有密切關連。兩岸ECFA是求同,這一步既已邁出,那麼此前的「擱置爭議」和今天要求「存異」,其所指涉的「爭議」和「異」,除了政治,還是政治,而且具體反映出島內的統獨之爭。馬英九很清楚,兩岸和平發展就在求同而非存異。兩岸的默契就在互不否認,這才是現實。
再看「累積互信」和「續創雙贏」,兩者皆指向兩岸未來的互動氛圍良好,且預期兩岸的「互信」可以累積,「雙贏」則是共同獲利。馬英九的描述很具體,衡諸實際,ECFA得以簽署,當然是兩岸「雙贏」,不僅是對台灣人民有利而已。只要ECFA的後勢看好,當然可以樂觀兩岸在經貿領域擴大合作,進而深化兩岸「互信」、「累積互信」;但「累積互信」不可能停留在經貿領域,這就必然會觸碰到兩岸最敏感的政治議題。
但台灣準備好了嗎?馬英九有心理準備嗎?若依馬英九的「三不」,即「不統、不獨、不武」,加上此前曾宣示:任內不會和對岸進行政治談判。馬英九會就此踩剎車還是順勢導引。相信這才是推動兩岸未來發展能否真正進入更高層次的關鍵。
面對馬英九的十六字箴言,胡錦濤在會見吳伯雄時很有針對性地表明:「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只要雙方良性互動、平等協商,就能夠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向前發展,也能夠為逐步解決制約兩岸關係發展的難題找到可行辦法。」胡錦濤提到兩岸有「共同政治基礎」,但未來如何達致「良性互動」則仍要見諸實踐並排除困難。胡錦濤沒有為「難題」作出明確的定義,但馬英九不能不正視發展兩岸關係的難題,也是必要正視的現實。
馬英九如何面對來自北京的現實,換言之,如何面對「和平統一」?如果說北京通過ECFA對台灣人民讓利,除了厚植兩岸的共同利益外,正如胡錦濤所言,「也要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增進在共同政治基礎上的互信」,不論「增進」或「增強」都需要動能、具有能動性。相較馬英九的「求同存異」,胡錦濤的回應是「求同化異」。從「存異」到「化異」,「存」與「化」,雖僅一字之差,卻大見異趣。「存」者維持現狀而已,「化」者發展,要從現狀出發。換言之,馬英九持維持現狀論,胡錦濤持發展論。
發展兩岸關係和順利連任是馬英九眼前兩大課題,也是馬英九如何善處後ECFA的難題,僅有十六字箴言顯然還不足以兩全。
首先可以觀察到馬英九不變的期待和表述,那就是「正視現實」,以及對「互信」和「雙贏」的追求。「正視現實」表示不回避「現實」,但兩岸的「現實」在那裡,如何具體表述?兩岸進入後ECFA時代,意味著兩岸經濟的即將一體化和制度化,這是一個大變化。相信這不是馬英九心目中期待北京必要正視的「現實」。
而且「正視現實」又和此前馬英九所言「擱置爭議」,以及這一次新推出的「求同存異」有密切關連。兩岸ECFA是求同,這一步既已邁出,那麼此前的「擱置爭議」和今天要求「存異」,其所指涉的「爭議」和「異」,除了政治,還是政治,而且具體反映出島內的統獨之爭。馬英九很清楚,兩岸和平發展就在求同而非存異。兩岸的默契就在互不否認,這才是現實。
再看「累積互信」和「續創雙贏」,兩者皆指向兩岸未來的互動氛圍良好,且預期兩岸的「互信」可以累積,「雙贏」則是共同獲利。馬英九的描述很具體,衡諸實際,ECFA得以簽署,當然是兩岸「雙贏」,不僅是對台灣人民有利而已。只要ECFA的後勢看好,當然可以樂觀兩岸在經貿領域擴大合作,進而深化兩岸「互信」、「累積互信」;但「累積互信」不可能停留在經貿領域,這就必然會觸碰到兩岸最敏感的政治議題。
但台灣準備好了嗎?馬英九有心理準備嗎?若依馬英九的「三不」,即「不統、不獨、不武」,加上此前曾宣示:任內不會和對岸進行政治談判。馬英九會就此踩剎車還是順勢導引。相信這才是推動兩岸未來發展能否真正進入更高層次的關鍵。
面對馬英九的十六字箴言,胡錦濤在會見吳伯雄時很有針對性地表明:「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只要雙方良性互動、平等協商,就能夠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向前發展,也能夠為逐步解決制約兩岸關係發展的難題找到可行辦法。」胡錦濤提到兩岸有「共同政治基礎」,但未來如何達致「良性互動」則仍要見諸實踐並排除困難。胡錦濤沒有為「難題」作出明確的定義,但馬英九不能不正視發展兩岸關係的難題,也是必要正視的現實。
馬英九如何面對來自北京的現實,換言之,如何面對「和平統一」?如果說北京通過ECFA對台灣人民讓利,除了厚植兩岸的共同利益外,正如胡錦濤所言,「也要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增進在共同政治基礎上的互信」,不論「增進」或「增強」都需要動能、具有能動性。相較馬英九的「求同存異」,胡錦濤的回應是「求同化異」。從「存異」到「化異」,「存」與「化」,雖僅一字之差,卻大見異趣。「存」者維持現狀而已,「化」者發展,要從現狀出發。換言之,馬英九持維持現狀論,胡錦濤持發展論。
發展兩岸關係和順利連任是馬英九眼前兩大課題,也是馬英九如何善處後ECFA的難題,僅有十六字箴言顯然還不足以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