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的新十字路口
2010-07-23 10:19:3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對中共政治局來說,每年7月是上下半年交接之期。過去7月下旬8月上旬間,中國領導層要召開「北戴河會議」,專門分析形勢和部署下半年工作,現在已沒那麼隆重,但高層級的會還得開。今年情況特殊,中國領導層一早就分赴各地調研,為會議作準備,這個特殊,是從多個角度來看,中國的發展都走上新的十字路口,又到作出重要抉擇之時。
以改革開放30來年論,中國曾經數度走在十字路口上。所謂十字路口,有的是要在意識形態的往左走還是往右走、在改革的往前走還是往後走、在發展的快走還是慢走等上面,作出選擇。而過去30來年,十字路口的選擇,雖然有時痛苦有時爽快、有前進有後退,但大方向是走對了。
中國今天面臨的十字路口,有遠近大小兩層之分,與過往歷次有同有異,其核心是要對中國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再度作出抉擇。
首先一個近點也是小點的十字路口,是下半年宏觀調控的路怎麼走。剛剛公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1.1%,比去年同期加快3.7個百分點,今年中國GDP超過日本已成定局;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0%,雖遠低於去年上半年的33.5%,但考量到去年此時是「4萬億」投資的大熱,有不可比性;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萬2669億元,同比增長18.2%,物價反由高位在回落;上半年進出口總額1萬3549億美元,同比增長43.1%。
如此漂亮的數據,如果沒有水份,應是相當快慰。因其顯示的,是經濟走勢再上「高增長、低通脹」之軌,又是投資、進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罕見的均衡出力拉動。但國際上對中國經濟,有一片回落的擔憂,而國內經濟專家取少說為佳之態,除溫家寶外,官方部門都格外少言寡語。
這是因為,中國經濟在原來的率先復甦的路上,走到一個十字路口,顯得有些進退兩難。這個十字路口,既有外部環境的複雜多變要應對,又有內部的利益集團紛紛出手要回答。比如說,宏觀調控要不要來個「二次刺激」政策,房地產調控要不要終止,貨幣政策要不要由緊轉鬆等。而對外部形勢的判斷和對內部困難的分析,又引申到對調控政策的質疑,這才是中國目前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兩難」。
當然,中國領導層初步的意向和最後的抉擇,將可能是在諸多「兩難」下,中間落墨,以「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力度、節奏和重點」,作為宏調政策之以不變應萬變。
由上半年經濟的走勢,由下半年宏觀調控的承接,可以摸出一條線索,就是在外部熱捧「中國模式」之際,中國的發展已現難以為繼之態。這不僅是指中國經濟今年有回落之象,更是指中國的發展方式已到不調不行的轉折關口。
這就是中國面臨著的更遠點、更大點的十字路口。中國面臨著一靜一動,靜的是下半年想要保持經濟增長的穩定和社會發展的安定,動的是「第十一個5年規劃」今年到期,第十二個5年規劃今年要完成起草,明春要交付人大表決後實施。
這個十字路口,抉擇起來更加知易行難。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原有增長動力正在衰減,原有發展方式開始嬗變。過去30年來,中國透過改革開放帶來經濟持續高增長;過去10年來,中國擴大進出口成為「世界工廠」;過去5年來,中國收入差距拉大、資源環境惡化等弊端全面顯現;過去兩年來,中國的高房價、低工資、官場瘋狂腐敗、市場瘋狂暴炒,令經濟百病叢生,也已激化尖銳的社會矛盾。
這個十字路口抉擇,自然更加微妙,也更加艱難。中國領導層一方面在試行一些新的推動,來刺激轉變,如最近的又一輪西部大開發運動,如以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來刺激兩岸間乃至大中華經濟圈經濟的勃興。另一方面,在經濟政策溫和微調的同時,中國也在試圖運用其政治管控優勢,打起「科學發展」的大旗,來推動新的5年間,能有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
以改革開放30來年論,中國曾經數度走在十字路口上。所謂十字路口,有的是要在意識形態的往左走還是往右走、在改革的往前走還是往後走、在發展的快走還是慢走等上面,作出選擇。而過去30來年,十字路口的選擇,雖然有時痛苦有時爽快、有前進有後退,但大方向是走對了。
中國今天面臨的十字路口,有遠近大小兩層之分,與過往歷次有同有異,其核心是要對中國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再度作出抉擇。
首先一個近點也是小點的十字路口,是下半年宏觀調控的路怎麼走。剛剛公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1.1%,比去年同期加快3.7個百分點,今年中國GDP超過日本已成定局;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0%,雖遠低於去年上半年的33.5%,但考量到去年此時是「4萬億」投資的大熱,有不可比性;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萬2669億元,同比增長18.2%,物價反由高位在回落;上半年進出口總額1萬3549億美元,同比增長43.1%。
如此漂亮的數據,如果沒有水份,應是相當快慰。因其顯示的,是經濟走勢再上「高增長、低通脹」之軌,又是投資、進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罕見的均衡出力拉動。但國際上對中國經濟,有一片回落的擔憂,而國內經濟專家取少說為佳之態,除溫家寶外,官方部門都格外少言寡語。
這是因為,中國經濟在原來的率先復甦的路上,走到一個十字路口,顯得有些進退兩難。這個十字路口,既有外部環境的複雜多變要應對,又有內部的利益集團紛紛出手要回答。比如說,宏觀調控要不要來個「二次刺激」政策,房地產調控要不要終止,貨幣政策要不要由緊轉鬆等。而對外部形勢的判斷和對內部困難的分析,又引申到對調控政策的質疑,這才是中國目前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兩難」。
當然,中國領導層初步的意向和最後的抉擇,將可能是在諸多「兩難」下,中間落墨,以「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力度、節奏和重點」,作為宏調政策之以不變應萬變。
由上半年經濟的走勢,由下半年宏觀調控的承接,可以摸出一條線索,就是在外部熱捧「中國模式」之際,中國的發展已現難以為繼之態。這不僅是指中國經濟今年有回落之象,更是指中國的發展方式已到不調不行的轉折關口。
這就是中國面臨著的更遠點、更大點的十字路口。中國面臨著一靜一動,靜的是下半年想要保持經濟增長的穩定和社會發展的安定,動的是「第十一個5年規劃」今年到期,第十二個5年規劃今年要完成起草,明春要交付人大表決後實施。
這個十字路口,抉擇起來更加知易行難。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原有增長動力正在衰減,原有發展方式開始嬗變。過去30年來,中國透過改革開放帶來經濟持續高增長;過去10年來,中國擴大進出口成為「世界工廠」;過去5年來,中國收入差距拉大、資源環境惡化等弊端全面顯現;過去兩年來,中國的高房價、低工資、官場瘋狂腐敗、市場瘋狂暴炒,令經濟百病叢生,也已激化尖銳的社會矛盾。
這個十字路口抉擇,自然更加微妙,也更加艱難。中國領導層一方面在試行一些新的推動,來刺激轉變,如最近的又一輪西部大開發運動,如以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來刺激兩岸間乃至大中華經濟圈經濟的勃興。另一方面,在經濟政策溫和微調的同時,中國也在試圖運用其政治管控優勢,打起「科學發展」的大旗,來推動新的5年間,能有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