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是兩岸經濟關係走向的新觸媒
2010-07-26 10:17:4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未來兩岸經濟關係的走向應該是穩健而平順,之前喧騰甚久的經濟合作協議(ECFA)將成為下一階段重要的新觸媒。早先錙銖必較的早收清單,也成了歷史的一部分,甚至先前頗受關注的各項簽署ECFA經濟衝擊評估,也可能束之高閣,不再受到重視。大夥應該把注意力放在ECFA架構的推動與落實上,譬如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之設立與運作,這才是ECFA真正影響之所在。
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類似ECFA或自由貿易協議(FTA)的事前評估,雖屬必要但卻只能當作附件(References)來看待,不能太過僵硬或侷限性地界定,因為實際經濟是活的,評估推測是死的。我們認為,現在的世界經濟因為擺盪到區域雙邊協議這邊,所以ECFA或FTA就會受到重視;不排除改天又擺盪回全球多邊架構這邊,屆時現有早收、雙邊談判都可能由多邊協議所取代,自然就不必有這麼多的算計或評估了。
倒是因為兩岸關係的特殊性,過去兩岸經貿關係始終在單邊開放、單邊管制的傾斜狀態。要校正到雙邊對等開放的正常化情況,卻要大費周章至此,這也是兩岸特有的個案。在ECFA架構下,讓兩岸官員正式在經濟合作委員會上進行對話、解決問題、回復正常,從台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法律架構下是有其必要。倘若繼續在兩岸兩會白手套的機制下,將使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曠日廢時,這才是ECFA真正能發揮的制度性協商功能。
在ECFA的架構下,兩岸經濟往來關係,將逐漸向正常化方向傾斜;同時在後續協商中,也會把兩岸的特殊性考慮進來,大方向是讓台灣在若干領域可以在大陸有「國民待遇」,這也正是大陸調結構的發展策略下,可以讓台灣有更多在內需市場上享有優勢的領域。事實上,台灣會在批發、零售、餐飲、物流、文創、醫療、教育、媒體等服務業有文化、語言上的優勢,也是可以培養民族感情的重要領域,這方面大陸可以先對台灣開放。當然,台灣也應作出對等開放的準備,這將使台灣在大陸調結構的過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此外,藉由雙方投資的開放,陸資也一定會在台灣經濟再出發的「黃金10年」中有所貢獻。至於,促進大陸中小企業或民營企業發展的另一項調結構,即所謂「國退民進」,國企相對比例下降,民企比例上升,這正是台灣的強項,也可以在相互對等開放中,有更多的合作機會。把兩岸三地加總起來看,則大陸有上海、深圳及創業板三個股市,香港及台灣的上市、上櫃合計達六個資本市場,將為兩岸三地的企業提供籌資、融資的機會,這又會是兩岸在ECFA架構下,眾多可能的合作機制與平台。
總之,兩岸ECFA所形成的平台,絕不是關稅降幾個百分點,哪些產業進入早收清單,這種可以算計、比較的問題,建置在這個平台內的機制,所具有的意義才是無可限量的。一在兩岸產業合作委員會中,兩岸政府單位不再相互否定,不但可以加速經貿關係的正常化,而且也為兩岸政治協商提供更實質的基礎;二是兩岸經濟關係將由各自發展進入水乳交融的合作;三是六個資本市場將成為兩岸三地企業整合的媒介中心;四是台灣企業將在大陸調結構方向上作出更大貢獻,這包括大陸內需取代外需,服務業取代製造業,民營企業部分取代國有企業;五若兩岸能夠透過相互理解與合作,在若干領域協助台灣走向國際,這都是加大兩岸經濟合作縱深可以努力的地方。
這些觸媒作用,將是兩岸經濟合作關係與國際經濟板塊移動相互配襯的方向;更是兩岸經濟關係進一步融合,增進兩岸民族認同的重要元素。把這些可能性納入,才能正確理解ECFA所能產生的兩岸正面效益。
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類似ECFA或自由貿易協議(FTA)的事前評估,雖屬必要但卻只能當作附件(References)來看待,不能太過僵硬或侷限性地界定,因為實際經濟是活的,評估推測是死的。我們認為,現在的世界經濟因為擺盪到區域雙邊協議這邊,所以ECFA或FTA就會受到重視;不排除改天又擺盪回全球多邊架構這邊,屆時現有早收、雙邊談判都可能由多邊協議所取代,自然就不必有這麼多的算計或評估了。
倒是因為兩岸關係的特殊性,過去兩岸經貿關係始終在單邊開放、單邊管制的傾斜狀態。要校正到雙邊對等開放的正常化情況,卻要大費周章至此,這也是兩岸特有的個案。在ECFA架構下,讓兩岸官員正式在經濟合作委員會上進行對話、解決問題、回復正常,從台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法律架構下是有其必要。倘若繼續在兩岸兩會白手套的機制下,將使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曠日廢時,這才是ECFA真正能發揮的制度性協商功能。
在ECFA的架構下,兩岸經濟往來關係,將逐漸向正常化方向傾斜;同時在後續協商中,也會把兩岸的特殊性考慮進來,大方向是讓台灣在若干領域可以在大陸有「國民待遇」,這也正是大陸調結構的發展策略下,可以讓台灣有更多在內需市場上享有優勢的領域。事實上,台灣會在批發、零售、餐飲、物流、文創、醫療、教育、媒體等服務業有文化、語言上的優勢,也是可以培養民族感情的重要領域,這方面大陸可以先對台灣開放。當然,台灣也應作出對等開放的準備,這將使台灣在大陸調結構的過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此外,藉由雙方投資的開放,陸資也一定會在台灣經濟再出發的「黃金10年」中有所貢獻。至於,促進大陸中小企業或民營企業發展的另一項調結構,即所謂「國退民進」,國企相對比例下降,民企比例上升,這正是台灣的強項,也可以在相互對等開放中,有更多的合作機會。把兩岸三地加總起來看,則大陸有上海、深圳及創業板三個股市,香港及台灣的上市、上櫃合計達六個資本市場,將為兩岸三地的企業提供籌資、融資的機會,這又會是兩岸在ECFA架構下,眾多可能的合作機制與平台。
總之,兩岸ECFA所形成的平台,絕不是關稅降幾個百分點,哪些產業進入早收清單,這種可以算計、比較的問題,建置在這個平台內的機制,所具有的意義才是無可限量的。一在兩岸產業合作委員會中,兩岸政府單位不再相互否定,不但可以加速經貿關係的正常化,而且也為兩岸政治協商提供更實質的基礎;二是兩岸經濟關係將由各自發展進入水乳交融的合作;三是六個資本市場將成為兩岸三地企業整合的媒介中心;四是台灣企業將在大陸調結構方向上作出更大貢獻,這包括大陸內需取代外需,服務業取代製造業,民營企業部分取代國有企業;五若兩岸能夠透過相互理解與合作,在若干領域協助台灣走向國際,這都是加大兩岸經濟合作縱深可以努力的地方。
這些觸媒作用,將是兩岸經濟合作關係與國際經濟板塊移動相互配襯的方向;更是兩岸經濟關係進一步融合,增進兩岸民族認同的重要元素。把這些可能性納入,才能正確理解ECFA所能產生的兩岸正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