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轉化「能源消費第一」壓力
2010-07-29 11:42:4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而中國能源當局第一時間否定了這個數字的不準確性。否定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個第一不是一頂桂冠,而是荊棘,因為能源消耗第一,無疑也是排廢第一,對全球暖化必須承擔第一的責任,不然就會給人罵;除此以外,能源消耗第一也會擴大目前正在成為新熱點的中國威脅論風潮,當老二才能避風頭。
其實,中美能源消耗到底誰第一的爭議,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從人均能源消耗的數量來說,中國根本無法超越美國,即使不看能源消耗的內容是煤炭多還是石油多的評價標準,因此,媒體頭條大幅報導美國百年延續的老大地位拱手讓給中國,只是輿論炒作的「標題」,沒有實際的意義。更何況,以中國世界人口13億多的現狀來看,中國能源消耗人均超過美國,或者說中國完全按照美國生活模式消耗能源,那簡直就是世界資源的大危機,地球生存的大危機,中國不能也無法走這條路。
回過頭來說,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在能源消耗的總量上,超過美國,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不是今年,就是明年。中國能源消耗的急劇增長,推動中國對能源需求的急劇增加,這對世界經濟來說,也並非是壞事,一如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所說,中國經濟崛起是由能源密集型的重工業和基礎建設推動的。中國經濟增長改變了全球能源市場,並使中國消費的每樣能源,從石油到鈾再到其他自然資源的價格居高不下。中國一度曾是石油和煤炭的主要出口國,但如今依賴龐大進口,顯然提升了全球能源價格,並支持了非洲、中東和澳洲資源部門的繁榮。甚至可以說,中國的能源消費,幫助西方世界能夠遏制金融海嘯變成經濟大蕭條。
問題是,在中國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能源大國之後,中國面臨了三方面的挑戰。
首先,當然是為了獲得多元能源資源而付出的負面代價。尤其是中國在非洲、拉美等國家尋找能源貿易機會,遭致當地知識精英的反彈以及西方國家的圍堵,他們批評中國不擇手段的「開發」,形成了超過西方歷史罪惡的「新殖民主義」,與當地極權主義政權或者軍閥的合作,阻礙了人權民主自由的發展,肥了統治者,窮了人民。除了傳統的中東、非洲、拉美、澳洲等資源基地之外,中國應該加大與加拿大等國家發展資源合作關係。第二,由於中國的經濟起飛,依賴能源密集型的製造業,以及政府推動的大型基建項目,比如公路等的建設,也依賴進口資源,因此,為了確保資源運輸通道的安全,中國自然發展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現代化海軍,這自然引發了中國「擴張海權」的爭議,從而動了「西方世界的奶酪」,刺激了西方世界的神經,這次中美圍繞著海上軍演的過招,其實背後就是這樣的大環境使然。第三,中國能源消耗的劇增,自然就引發了全球輿論對中國環境問題的更多關注,許多本來被忽視的環保問題,突然躍升上與人權、宗教自由、體制改革同等重要的地位,許多鄉村環境惡化的畫面,進入了世界的眼簾。
面對這樣的挑戰,中國不能說,我放棄發展,我放棄使用更多的資源。相反,中國除了理直氣壯要求發展繁榮的權力之外,是否要把綜合發展、平衡發展、共同富裕發展,這些原來被忽視,或者排在第二位第三位優先秩序的事情,推到與「發展就是硬道理」一樣的第一優先位置。
舉例而言,在非洲等地的合作開發,要在獲取能源合同的同時,注意幫助該地區的經濟民生發展,提供更多的教育醫療服務,讓這些地區在開發資源的同時,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社區模式;同樣,在發展中國強大海軍的同時,積極與其他海上強權國家建立對話合作機制,增強中國海軍建設的透明性,避免讓其他中小國家感覺中國「仗勢欺人」。當然,在對付全球暖化,減少排廢,開發綠色能源等議題上,中國也積極擔負起更大責任。
總之,消極推掉「第一」的稱號,並不能避免中國能源消費加劇以及對外尋求能源面臨的挑戰,而是要把「能源消費第一」帶來的壓力,轉化成重視人性平衡發展的動力,危機自然就變成了轉機。
其實,中美能源消耗到底誰第一的爭議,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從人均能源消耗的數量來說,中國根本無法超越美國,即使不看能源消耗的內容是煤炭多還是石油多的評價標準,因此,媒體頭條大幅報導美國百年延續的老大地位拱手讓給中國,只是輿論炒作的「標題」,沒有實際的意義。更何況,以中國世界人口13億多的現狀來看,中國能源消耗人均超過美國,或者說中國完全按照美國生活模式消耗能源,那簡直就是世界資源的大危機,地球生存的大危機,中國不能也無法走這條路。
回過頭來說,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在能源消耗的總量上,超過美國,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不是今年,就是明年。中國能源消耗的急劇增長,推動中國對能源需求的急劇增加,這對世界經濟來說,也並非是壞事,一如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所說,中國經濟崛起是由能源密集型的重工業和基礎建設推動的。中國經濟增長改變了全球能源市場,並使中國消費的每樣能源,從石油到鈾再到其他自然資源的價格居高不下。中國一度曾是石油和煤炭的主要出口國,但如今依賴龐大進口,顯然提升了全球能源價格,並支持了非洲、中東和澳洲資源部門的繁榮。甚至可以說,中國的能源消費,幫助西方世界能夠遏制金融海嘯變成經濟大蕭條。
問題是,在中國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能源大國之後,中國面臨了三方面的挑戰。
首先,當然是為了獲得多元能源資源而付出的負面代價。尤其是中國在非洲、拉美等國家尋找能源貿易機會,遭致當地知識精英的反彈以及西方國家的圍堵,他們批評中國不擇手段的「開發」,形成了超過西方歷史罪惡的「新殖民主義」,與當地極權主義政權或者軍閥的合作,阻礙了人權民主自由的發展,肥了統治者,窮了人民。除了傳統的中東、非洲、拉美、澳洲等資源基地之外,中國應該加大與加拿大等國家發展資源合作關係。第二,由於中國的經濟起飛,依賴能源密集型的製造業,以及政府推動的大型基建項目,比如公路等的建設,也依賴進口資源,因此,為了確保資源運輸通道的安全,中國自然發展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現代化海軍,這自然引發了中國「擴張海權」的爭議,從而動了「西方世界的奶酪」,刺激了西方世界的神經,這次中美圍繞著海上軍演的過招,其實背後就是這樣的大環境使然。第三,中國能源消耗的劇增,自然就引發了全球輿論對中國環境問題的更多關注,許多本來被忽視的環保問題,突然躍升上與人權、宗教自由、體制改革同等重要的地位,許多鄉村環境惡化的畫面,進入了世界的眼簾。
面對這樣的挑戰,中國不能說,我放棄發展,我放棄使用更多的資源。相反,中國除了理直氣壯要求發展繁榮的權力之外,是否要把綜合發展、平衡發展、共同富裕發展,這些原來被忽視,或者排在第二位第三位優先秩序的事情,推到與「發展就是硬道理」一樣的第一優先位置。
舉例而言,在非洲等地的合作開發,要在獲取能源合同的同時,注意幫助該地區的經濟民生發展,提供更多的教育醫療服務,讓這些地區在開發資源的同時,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社區模式;同樣,在發展中國強大海軍的同時,積極與其他海上強權國家建立對話合作機制,增強中國海軍建設的透明性,避免讓其他中小國家感覺中國「仗勢欺人」。當然,在對付全球暖化,減少排廢,開發綠色能源等議題上,中國也積極擔負起更大責任。
總之,消極推掉「第一」的稱號,並不能避免中國能源消費加劇以及對外尋求能源面臨的挑戰,而是要把「能源消費第一」帶來的壓力,轉化成重視人性平衡發展的動力,危機自然就變成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