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海域烽火四起 北京決策要有戰略視野
2010-07-30 11:30:5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美兩國正在日本海(東海)、南海進行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較量。在東海海域,美韓軍演如火如荼,被稱為猛禽的隱性戰機F-22高調亮相,美國核子航母華盛頓號以及三艘核子神盾驅逐艦與南韓艦艇組成的艦隊宛如海上長城,耀武揚威,解放軍則在之前的東海實彈演習後,再度在美韓第二階段演習的黃海海域,舉行「先發制人」的軍演,雙方軍演的畫面,出現在全球媒體,挑動國際輿論的神經。而在南海主權問題上,雙方則採取「文攻」,中方強調南海是中國核心利益,與鄰國的領土領海糾紛,應該通過雙邊協商解決,而非將問題國際化,美國則表現出一貫的「替天行道」姿態,明確將干預南海問題的爭端,把美國重返亞洲,尤其是中國周邊地區的資訊表達得清清楚楚。
從表面上看,美韓軍演引發的對峙,刀光劍影,硝煙滾滾,如果雙方擦槍走火,那就是一場局部的海上惡戰,並可能把這個地區捲入核戰的萬劫不復之地,因此緊張度極高;而南海問題,還是唇槍舌劍,輿論表態,尚沒有兩軍對壘的險情出現,可謂是「未雨綢繆」,緊迫感沒有前者大。其實不然,雙方在特定區域進行海空軍演,加上北韓威脅要用核子武器報復,事態緊張,但是,因為演習是有期限的,加上是在公海領域,中美雙方要造聲勢,但也相當克制,直接捲入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一旦演習結束,事態自然會和緩下來。最重要的是,無論美中,都沒有借題發揮,蓄意引發戰爭,而兩韓也沒有希望把美中拖下水,一戰決定朝鮮半島的未來命運。相反,南海問題,涉及多國主權領土的糾紛,加上資源競爭,在未來很長的時間裏,將成為這個地區爆發戰爭的熱點,危險是持續的,宛如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而多年前的南海撞機事件,也證明兩國在這個區域的潛在衝突性相當大。
令人關注的是,中美國內的民間智庫輿論,都有相當冷靜的不同聲音。在中國,有意見認為,當年中國在南海撞機中,只是死了一個飛行員,在南斯拉夫使館被炸的悲劇中,也只有零星人員傷亡,但是中國政府已經面臨巨大民意壓力,美國如果不表一下姿態,甚至還公開用戰爭威脅,中南海如何處置將關係到國本存亡。如此對照,南韓軍艦被炸,四十多名官兵死亡,但北韓非但不認帳,還表現出不惜一戰的姿態,請問,南韓不拉著美國大規模軍演,何以收回顏面?何以面對國內的壓力?同樣,在美國,也有意見認為,中國最不喜歡被人用槍架著脖子說話,美國如今採取強硬政策,勢必適得其反,傷害美中在核擴散金融穩定,對付氣候暖化等全球化重大議題上的協調與合作。
在這波天安艦事件引發的東北亞軍演風波中,中方的得利並非很多,除了強勢警告美國航母不要進入敏感地帶的黃海海域取得美國妥協之外,其餘所獲並非很多。而美國則利用危機,有效拉攏本來已經親美的南韓,更加依賴美國的核子保護,同時也拉攏已經在政府層面對美國離心的日本,重新回到緊密的美日韓同盟,本來這個同盟已經被中國強大的經貿牌分化。也就是說,這波抗爭,美國贏得更多的盟友,而中國則為了「臭名昭著」的金正日硬撐,顯然得不償失。因此,在未來的南海爭端中,北京應該從軍演的過招中有所借鑒,不要把更多的國家,包括泰國、新加坡等推到美國一邊去。當年日本崛起的時候,就是一方面在區域內對周邊國家盛氣淩人,一邊與美國和西歐爭奪霸權,結果成為亞細亞孤兒,腹背受敵。中國當然不會像當年的日本,硬要躋身帝國主義行列,但強大起來的中國,必須借鑒各方歷史經驗,在這波海上爭權的較量上,不要走彎路。
從表面上看,美韓軍演引發的對峙,刀光劍影,硝煙滾滾,如果雙方擦槍走火,那就是一場局部的海上惡戰,並可能把這個地區捲入核戰的萬劫不復之地,因此緊張度極高;而南海問題,還是唇槍舌劍,輿論表態,尚沒有兩軍對壘的險情出現,可謂是「未雨綢繆」,緊迫感沒有前者大。其實不然,雙方在特定區域進行海空軍演,加上北韓威脅要用核子武器報復,事態緊張,但是,因為演習是有期限的,加上是在公海領域,中美雙方要造聲勢,但也相當克制,直接捲入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一旦演習結束,事態自然會和緩下來。最重要的是,無論美中,都沒有借題發揮,蓄意引發戰爭,而兩韓也沒有希望把美中拖下水,一戰決定朝鮮半島的未來命運。相反,南海問題,涉及多國主權領土的糾紛,加上資源競爭,在未來很長的時間裏,將成為這個地區爆發戰爭的熱點,危險是持續的,宛如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而多年前的南海撞機事件,也證明兩國在這個區域的潛在衝突性相當大。
令人關注的是,中美國內的民間智庫輿論,都有相當冷靜的不同聲音。在中國,有意見認為,當年中國在南海撞機中,只是死了一個飛行員,在南斯拉夫使館被炸的悲劇中,也只有零星人員傷亡,但是中國政府已經面臨巨大民意壓力,美國如果不表一下姿態,甚至還公開用戰爭威脅,中南海如何處置將關係到國本存亡。如此對照,南韓軍艦被炸,四十多名官兵死亡,但北韓非但不認帳,還表現出不惜一戰的姿態,請問,南韓不拉著美國大規模軍演,何以收回顏面?何以面對國內的壓力?同樣,在美國,也有意見認為,中國最不喜歡被人用槍架著脖子說話,美國如今採取強硬政策,勢必適得其反,傷害美中在核擴散金融穩定,對付氣候暖化等全球化重大議題上的協調與合作。
在這波天安艦事件引發的東北亞軍演風波中,中方的得利並非很多,除了強勢警告美國航母不要進入敏感地帶的黃海海域取得美國妥協之外,其餘所獲並非很多。而美國則利用危機,有效拉攏本來已經親美的南韓,更加依賴美國的核子保護,同時也拉攏已經在政府層面對美國離心的日本,重新回到緊密的美日韓同盟,本來這個同盟已經被中國強大的經貿牌分化。也就是說,這波抗爭,美國贏得更多的盟友,而中國則為了「臭名昭著」的金正日硬撐,顯然得不償失。因此,在未來的南海爭端中,北京應該從軍演的過招中有所借鑒,不要把更多的國家,包括泰國、新加坡等推到美國一邊去。當年日本崛起的時候,就是一方面在區域內對周邊國家盛氣淩人,一邊與美國和西歐爭奪霸權,結果成為亞細亞孤兒,腹背受敵。中國當然不會像當年的日本,硬要躋身帝國主義行列,但強大起來的中國,必須借鑒各方歷史經驗,在這波海上爭權的較量上,不要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