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與胡錦濤有可相互肯定之處
2010-08-22 18:02:3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星宣布研簽經濟協議,總統府發表聲明強調:中國大陸尊重台灣推動與新加坡洽簽經濟協議,並未介入阻撓,這是務實且符合台灣利益的作法,「我們表示肯定」。
我們期望,兩岸當局的對話,能常見這類語言。在兩岸互動轉型階段,雙方若能經常相互肯定,相互鼓勵,對於「和平發展」的推進必有裨益。
兩年來,兩岸在競合關係上的變化,可以用「旋轉乾坤」四字形容,未來的歷史將記載,這兩年是關鍵的兩年,而馬英九與胡錦濤則是關鍵的兩個人物,他們都沒有辜負這一場難能可貴的機遇,值得肯定。
倘若早幾年,不會出現此種機遇。因為,那時兩岸互動經歷的挫折還不夠大,兩岸付出的代價還不夠重,因此兩岸的反省也不夠徹底;所以,早幾年不會出現這種機遇。但是,即使挫折夠大,代價夠重,倘若不是反省夠徹底,不是剛好碰上馬胡二人,這一場難能可貴的機遇也可能會被白白錯失。所以,馬胡二人確有許多可以相互肯定之處。當然,連戰的破冰也功不可沒。
若謂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救了大陸,「一國兩制」救了大陸與香港,則胡錦濤未來在歷史上的主要記載,可能是他與連戰、馬英九以「和平發展」將兩岸帶向一個較可期待的競合關係。
胡錦濤以「和平發展」凌駕「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他未放棄和平統一),且在胡布熱線中承諾「一中各表」,並將「一個中國的原則」轉向「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現狀即是見之於台灣現行規定及文件的現狀」,且在「胡六點」中反覆呈現「以人為本」的觀點,又在ECFA中大量「讓利」,不阻撓台星協議,更透過其國防部發言人宣稱可討論撤飛彈……。這些動作顯示,胡錦濤沒有選擇武力壓迫的路徑,也沒有採取操弄台灣內亂的路徑,而是嘗試以與台灣人民對話的方法來引導兩岸「和平發展」。持平而論,這樣的機遇並非必然發生,而這樣的路徑亦非任何一位中共領導人所能操持,所以不能謂胡錦濤的個人胸懷與氣質不是關鍵因素。
兩岸走向「和平發展」,常被視作是因「北京認為在經濟上制得住台灣/台灣則認知在經濟上離不開大陸」所致。所以,也有人視兩岸當前只是因經濟壓力所形成的畸形結合;是否如此,這也將是最後評價胡錦濤兩岸路線的重要標尺。眾人皆曰:兩岸關係「大事小以仁」;這是說,北京大,即不能以權謀詐術取勝;而所謂的「仁」,是將兩岸關係視為一種道德實踐與文明憧憬。亦即,最後不是「誰吃掉誰」,而是看最後兩岸能夠在民族道德及人類文明上共同實現如何的境界。對於香港,鄧小平在道德及文明上的實踐是:大陸自知暫做不到香港如此自由民主,但大陸不會強求一國一制而毀了香港。如今,胡錦濤及其後繼者面對台灣,不能表現不如鄧小平。否則,反其道而行,非但不仁,尤屬不智。因此,前述胡錦濤「和平發展」的種種作為,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最後成敗,卻無可能僅取決於經濟懷柔,更絕無可能取決於權謀詐術,而要看能使兩岸關係在民族道德及人類文明上臻至何種境界。就此以論,胡錦濤迄至現今的表現固可肯定,但懸在他前面的考驗仍是艱巨重大無比。
馬英九在兩岸關係的表現,或可謂緣於他自己所說的「沉默的魄力」。雖曰「小事大以智」,其實,愈弱小,智謀權術的操弄空間愈小,李扁二人即是前車之鑑;因而,台灣的生存憑藉反而可能也是「小事大亦以仁」。如前所述,「仁」即是道德實踐及文明憧憬,而台灣的自由民主體制即是最有力的道德與文明。馬英九若能將自由民主的優勢有效表達,而台灣人民亦能共同協力發揮自由民主的美善,即可使對岸及世人受到感應,從而可確保兩岸關係朝「和平發展」的方向邁進,不會走回頭路。
「兩岸相事以仁」,仁就是「以人為本」,相互促進對於民族道德實踐與人類文明憧憬有共同的追求;讓兩岸不吝相互肯定,不吝相互鼓勵,朝向雙贏共生的方向穩步前進。
我們期望,兩岸當局的對話,能常見這類語言。在兩岸互動轉型階段,雙方若能經常相互肯定,相互鼓勵,對於「和平發展」的推進必有裨益。
兩年來,兩岸在競合關係上的變化,可以用「旋轉乾坤」四字形容,未來的歷史將記載,這兩年是關鍵的兩年,而馬英九與胡錦濤則是關鍵的兩個人物,他們都沒有辜負這一場難能可貴的機遇,值得肯定。
倘若早幾年,不會出現此種機遇。因為,那時兩岸互動經歷的挫折還不夠大,兩岸付出的代價還不夠重,因此兩岸的反省也不夠徹底;所以,早幾年不會出現這種機遇。但是,即使挫折夠大,代價夠重,倘若不是反省夠徹底,不是剛好碰上馬胡二人,這一場難能可貴的機遇也可能會被白白錯失。所以,馬胡二人確有許多可以相互肯定之處。當然,連戰的破冰也功不可沒。
若謂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救了大陸,「一國兩制」救了大陸與香港,則胡錦濤未來在歷史上的主要記載,可能是他與連戰、馬英九以「和平發展」將兩岸帶向一個較可期待的競合關係。
胡錦濤以「和平發展」凌駕「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他未放棄和平統一),且在胡布熱線中承諾「一中各表」,並將「一個中國的原則」轉向「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現狀即是見之於台灣現行規定及文件的現狀」,且在「胡六點」中反覆呈現「以人為本」的觀點,又在ECFA中大量「讓利」,不阻撓台星協議,更透過其國防部發言人宣稱可討論撤飛彈……。這些動作顯示,胡錦濤沒有選擇武力壓迫的路徑,也沒有採取操弄台灣內亂的路徑,而是嘗試以與台灣人民對話的方法來引導兩岸「和平發展」。持平而論,這樣的機遇並非必然發生,而這樣的路徑亦非任何一位中共領導人所能操持,所以不能謂胡錦濤的個人胸懷與氣質不是關鍵因素。
兩岸走向「和平發展」,常被視作是因「北京認為在經濟上制得住台灣/台灣則認知在經濟上離不開大陸」所致。所以,也有人視兩岸當前只是因經濟壓力所形成的畸形結合;是否如此,這也將是最後評價胡錦濤兩岸路線的重要標尺。眾人皆曰:兩岸關係「大事小以仁」;這是說,北京大,即不能以權謀詐術取勝;而所謂的「仁」,是將兩岸關係視為一種道德實踐與文明憧憬。亦即,最後不是「誰吃掉誰」,而是看最後兩岸能夠在民族道德及人類文明上共同實現如何的境界。對於香港,鄧小平在道德及文明上的實踐是:大陸自知暫做不到香港如此自由民主,但大陸不會強求一國一制而毀了香港。如今,胡錦濤及其後繼者面對台灣,不能表現不如鄧小平。否則,反其道而行,非但不仁,尤屬不智。因此,前述胡錦濤「和平發展」的種種作為,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最後成敗,卻無可能僅取決於經濟懷柔,更絕無可能取決於權謀詐術,而要看能使兩岸關係在民族道德及人類文明上臻至何種境界。就此以論,胡錦濤迄至現今的表現固可肯定,但懸在他前面的考驗仍是艱巨重大無比。
馬英九在兩岸關係的表現,或可謂緣於他自己所說的「沉默的魄力」。雖曰「小事大以智」,其實,愈弱小,智謀權術的操弄空間愈小,李扁二人即是前車之鑑;因而,台灣的生存憑藉反而可能也是「小事大亦以仁」。如前所述,「仁」即是道德實踐及文明憧憬,而台灣的自由民主體制即是最有力的道德與文明。馬英九若能將自由民主的優勢有效表達,而台灣人民亦能共同協力發揮自由民主的美善,即可使對岸及世人受到感應,從而可確保兩岸關係朝「和平發展」的方向邁進,不會走回頭路。
「兩岸相事以仁」,仁就是「以人為本」,相互促進對於民族道德實踐與人類文明憧憬有共同的追求;讓兩岸不吝相互肯定,不吝相互鼓勵,朝向雙贏共生的方向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