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金融交流要加緊腳步

2010-08-28 10:16:5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給予若干產業界很深的期待,但也有部分產業有很深的失落,最具體的例子就是金融業。當初ECFA被提出時,一般認為政府是看到石化業和金融業對ECFA有迫切性,但實際推動後,才發現落差最大的竟然是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的開放登陸,不但速度、幅度與對象,都有很大的預期落差。當然,證券業在這方面更是非常鬱卒。
 
台資銀行登陸,最基本的形式就是台資銀行的分行先登陸,以便開展人民幣業務,但實際執行的結果,最快預計今年10月才有可能讓已設立辦事處的銀行在大陸設分行。而且,第一批名單則是台灣公營行庫的辦事處,民間銀行或金控都還須要在政治、政策的考量下,被排在後面等待兩岸金融主管的安排。目前,又釋放出的訊息是,台灣金控業者轄下的融資性租賃公司,台方主管機關終於考慮開放赴大陸設據點。
 
由實際開放的進度可以看出來,由於金融業屬特許營業,除了兩岸ECFA的影響外,更實際的開關機制,則掌握在金融主管手中,由他們決定是否放行。再以融資租賃公司究竟可不可以赴大陸為例,則可以看出完全由金融主管單位憑自己的權威來決定准駁。背後的理性考量為何?業者往往沒有任何門路可以問得到,也僅能被動接受,這正是台灣金融業經營受到過多主管機關干涉的顯例。
 
從金融開放的例子驗證:台灣服務業受到政府過多管制的事實。這樣管理與管制不分的模式,如果不早些調整,那麼在逐漸轉變成需要以服務業作為發展引擎的台灣經濟,將面臨說不清的無形羈絆。這是須要再一次提醒主管機關注意的地方。
 
其實,兩岸金融實質開放,進而向對岸爭取超ECFA待遇,正是政府協助企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沒有和對岸金融主管機關溝通好,則台灣金融機構的發展就會受到許多侷限;尤有甚者,對岸金融主管沒有設限的部分,台方主管機關反而片面再加以設限,那就是更不知道理為何了。從金管會經過與業者溝通後,就自己調整對融資租賃政策改變的事實看來,金融主管官僚成分遠重於專業,實在值得檢討。
 
接下來還有很多類似的政策,例如,銀行公會代表業者向金管會反映,建議金融主管取消對台資銀行「三擇二」及「二選一」等登陸限制,也是一個具體的例子。所謂「三擇二」,依規定台資銀行到大陸只能就設立分行、子行或參股投資「三選二」;此外,台資銀行及第三地區子行,只能「二選一」進入大陸地區。這種母國主管機關對海外發展的限制性規定,只有削弱本國金融機構到海外發展的實力,談不上有何道理,這就是不當的管制。台灣金融業先被主管機關耽誤十幾年,現在又被綁手綁腳和大陸金融業競爭,真是毫無道理。
 
我們都知道服務業貿易很容易有保護的措施產生,各國政府都在透過各式各樣努力幫助業者爭取取消或降低這類的保護。但只有台灣的政府卻在莫名所以的大陸因素下,反而回過頭來限制自己的企業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真是豈有此理。眼前另一個服務業貿易也出現類似現象,那就是兩岸教育的開放,到現在看不到鼓勵大陸學生赴台所產生的教育服務輸出,反而是採取一律禁止,不承認大陸學歷一刀切斷台灣教育服務業輸出大陸的可能性,這正是全力需發展服務業及服務業貿易的台灣,最為突兀的措施,希望勇於突破兩岸交流的馬政府能再接再厲,力求突破讓服務業貿易也能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关键词:金融交流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