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各表」或「各表一中」
2010-08-31 12:16:2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一中各表」和「各表一中」看似文字遊戲,但若仔細推敲則大不同。所以有計較者不在文字而在意態,「一中各表」,雖係一體兩面,但表述的同時也潛藏了兩中並列的態勢。「各表一中」在意態上則是向一個中國推進。更形象的表述,「一中各表」是化一為二,「各表一中」是「合二為一」。其間差異自不可以道里計。
如果說兩岸對「九二共識」出現分歧,關鍵就在這裡。
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兼祕書長李亞飛日前應邀赴台發表演講:「現在是6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最好的黃金時期,雙方能以合作取代對抗,根本原因在於雙方有互信基礎,也就是反對台獨的『九二共識』這個政治基礎。」並明確指出,「『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基本內容就是「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或可簡化為「一中各表」
兩岸所以有互信的政治基礎,就李亞飛所傳達的訊息「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的基本功能則為「反台獨」。就北京的觀點,由於台灣方面願意回歸「九二共識」,且往前推動了兩岸大三通和兩岸經合架構,也才有6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最好的黃金時期可言。
回溯到1992年,在李登輝和郝柏村執政之時,「國家統一綱領」和「國家統一委員會」雖遭遇台獨人士的挑戰,但還是實體的存在。也因為有「九二共識」才有1993年兩岸在新加坡的「辜汪會談」。而台灣方面確認「九二共識」的程序,也是依據「國家統一綱領」,並由「國家統一委員會」做出的結論。馬英九如看待「國統綱領」和「國統會」就是一種態度。
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回應說,「李亞飛的提法不過是敘述歷史,基本上就是敘述過去海基、海協兩會來往的歷史,這個歷史過去海基會已經說明過好幾次了。」
顯然江丙坤有點迴避「一中各表」,意圖以過往的歷史一語帶過,但「九二共識」豈能以歷史陳跡對待。
台北的總統府沒有迴避,而且頗具針對性地說,「九二共識」是指兩岸對「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對台灣而言,一個中國指的就是「中華民國」,沒有第二種解釋。這種沒有第二種解釋的「一個中國」,猶如台灣經常批判北京在國際場合往往脫口說出「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如出一轍。若以沒有第二種解釋而無默契,那麼兩岸「一個中國」的共識,就會形成互為否認的排他性,相當不足取。
因為兩岸當局均持反台獨的立場,且各自擁有國號,那麼該如何看待「一個中國」,這既是原則,就要有往下鋪陳的可能,而且要能執行和落實。國號固然要有實體,但也是一抽象。在此抽象之上,所以要另立「一個中國」的原則,就在於此一原則的概括面要高於兩個國號。反之,兩岸不論是達致協議,或仍存紛歧,所以能具共識的,也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為兩岸當局高度尊重,並排除因國號不同帶來的干擾,始能發揮概括功能。
兩岸過往兩年的默契就在「外交休兵」,而且也讓台灣以「適當」名義順利地進入世衛大會。台灣和新加坡可望達成經濟合作協議,當然也是基於「九二共識」的「一中原則」和默契使然。至於此事會和兩岸經合架構協議聯繫起來,不過是一個成例而已。也因有共識和默契,在台灣方面才有總統府發表聲明強調:「中國大陸尊重台灣推動與新加坡洽簽經濟協議,並未介入阻撓,這是務實且符合台灣利益的作法」。在表示肯定的同時,也說明了默契之於兩岸和平發展具有重要功能,而非纏繞於「一中」如何表述。
「一中各表」或「各表一中」可以有階段性的不同表述,但基於「一個中國」的原則,兩岸自不宜另立新義,而且兩岸的和平發展的前提也應指向「一個中國」,沒有第二種解釋。
如果說兩岸對「九二共識」出現分歧,關鍵就在這裡。
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兼祕書長李亞飛日前應邀赴台發表演講:「現在是6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最好的黃金時期,雙方能以合作取代對抗,根本原因在於雙方有互信基礎,也就是反對台獨的『九二共識』這個政治基礎。」並明確指出,「『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基本內容就是「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或可簡化為「一中各表」
兩岸所以有互信的政治基礎,就李亞飛所傳達的訊息「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的基本功能則為「反台獨」。就北京的觀點,由於台灣方面願意回歸「九二共識」,且往前推動了兩岸大三通和兩岸經合架構,也才有6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最好的黃金時期可言。
回溯到1992年,在李登輝和郝柏村執政之時,「國家統一綱領」和「國家統一委員會」雖遭遇台獨人士的挑戰,但還是實體的存在。也因為有「九二共識」才有1993年兩岸在新加坡的「辜汪會談」。而台灣方面確認「九二共識」的程序,也是依據「國家統一綱領」,並由「國家統一委員會」做出的結論。馬英九如看待「國統綱領」和「國統會」就是一種態度。
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回應說,「李亞飛的提法不過是敘述歷史,基本上就是敘述過去海基、海協兩會來往的歷史,這個歷史過去海基會已經說明過好幾次了。」
顯然江丙坤有點迴避「一中各表」,意圖以過往的歷史一語帶過,但「九二共識」豈能以歷史陳跡對待。
台北的總統府沒有迴避,而且頗具針對性地說,「九二共識」是指兩岸對「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對台灣而言,一個中國指的就是「中華民國」,沒有第二種解釋。這種沒有第二種解釋的「一個中國」,猶如台灣經常批判北京在國際場合往往脫口說出「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如出一轍。若以沒有第二種解釋而無默契,那麼兩岸「一個中國」的共識,就會形成互為否認的排他性,相當不足取。
因為兩岸當局均持反台獨的立場,且各自擁有國號,那麼該如何看待「一個中國」,這既是原則,就要有往下鋪陳的可能,而且要能執行和落實。國號固然要有實體,但也是一抽象。在此抽象之上,所以要另立「一個中國」的原則,就在於此一原則的概括面要高於兩個國號。反之,兩岸不論是達致協議,或仍存紛歧,所以能具共識的,也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為兩岸當局高度尊重,並排除因國號不同帶來的干擾,始能發揮概括功能。
兩岸過往兩年的默契就在「外交休兵」,而且也讓台灣以「適當」名義順利地進入世衛大會。台灣和新加坡可望達成經濟合作協議,當然也是基於「九二共識」的「一中原則」和默契使然。至於此事會和兩岸經合架構協議聯繫起來,不過是一個成例而已。也因有共識和默契,在台灣方面才有總統府發表聲明強調:「中國大陸尊重台灣推動與新加坡洽簽經濟協議,並未介入阻撓,這是務實且符合台灣利益的作法」。在表示肯定的同時,也說明了默契之於兩岸和平發展具有重要功能,而非纏繞於「一中」如何表述。
「一中各表」或「各表一中」可以有階段性的不同表述,但基於「一個中國」的原則,兩岸自不宜另立新義,而且兩岸的和平發展的前提也應指向「一個中國」,沒有第二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