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去年外匯虧損188億銖
2010-09-01 10:56:2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本報訊】中央銀行發布2009年央行財務報告,2009年賬目虧損76億615萬銖,因為1年來持續進場購買美元干預泰銖匯率。相比下,央行2008年盈利306億4,200萬銖。
央行報告指出,2009年總收入666億3,814萬銖,其中利息收入380億9,913萬銖,手續費收入6億7,732萬銖,其他收入278億617萬銖。
總支出742億2,966萬銖,其中公債利息支出502億67萬銖,員工工資支出340億1,900萬銖,其他支出18億2,279萬銖。
央行指出,支出中還包括外匯虧損188億7,400銖,因為持續購買美元干預市場匯率,截止2010年初,累積虧損820億9,663萬銖。
去年底,央行資產3兆2,170億銖,年比增加7,290億銖, 因為貿易經常帳順差,使外匯儲備增加。
國外資金不斷流入,使得泰銖升值,央行前8個月入場購買美元,穩定泰銖幣值。泰銖升值,導致央行匯率虧損增加,但還無法預計未來幾個月的泰銖趨勢。
【本報訊】中央銀行主管國內經濟的負責人梅提表示,今年7月份泰國經濟增長月比出現放緩現象,包括民間消費、出口以及生產等。部分原因是今年6月份的經濟增長率較高,得益於國內政局問題的平息,促進經濟方面的業務好轉,推動今年第2季的經濟增長率高達9.1%。
梅提透露,雖然按照國家社會與經濟發展委員會的預估,下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趨向低於上半年的10.6%,但是相信今年全年泰國整體經濟增長率可望實現6.5-7.5%的目標值。
再看7月份的出口表現,總值為154億7,500萬銖,增長21.2%,雖然漲幅與6月份的47.1%相比放緩,但相信今後的出口前景仍然明朗,來自於目前未來3個月的訂單指數好轉,7月份為56.3%,而現今的訂單指數為45.3%,包括6個月及7月份。7月份的進口總值為162億6,600萬銖,增長36.5%。
工業生產的增長幅度也出現放緩,僅成長16.3%,部分原因是消費放緩增長,7月份消費增長率為5.1%,低於6月份的8.3%。
雖然7月份消費及出口都呈現放緩,但投資卻持續增長,漲幅達21.1%,特別是用於出口導向企業的投資,促使7月份的企業信心指數從6月份的55.4小漲至55.7。
中央銀行計畫在9月21-22日舉行專家座談會,同時指出在未來10年,很多人認為亞洲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因為歐美日還在為其國內的經濟問題頭痛,因此導致這3個國家經濟發展放緩,不過亞洲也需要足夠、持續的投資,才能推動全球經濟。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亞洲各國進入新一輪投資階段,泰國投資額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相比,還未能全面恢復,導致很多人擔心,泰國是否會落後於其他國家,在競爭中處於劣勢。資料顯示,在1996年,泰國投資占GDP的42.5%;1997年爆發經濟危機,投資大跌;1999-2009年平均為21.2%。與其他國家相比,泰國恢復速度較慢,低於韓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而且還面臨越南、印度的挑戰。
分析泰國和鄰國情況,影響投資的因素有,經濟增長率、國內公債與GDP的比例、產品進出口價格。泰國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政府投資降低到GDP的5.3%,導致民間投資放緩。
政府重要的扶持投資政策有,促進競爭、減少壟斷、重視消費能力基礎、促進貸款增加、降低金融成本等,需要更具上述政策來修訂法律,減少投資阻礙,才能使得泰國進入到新一輪投資階段,確保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央行報告指出,2009年總收入666億3,814萬銖,其中利息收入380億9,913萬銖,手續費收入6億7,732萬銖,其他收入278億617萬銖。
總支出742億2,966萬銖,其中公債利息支出502億67萬銖,員工工資支出340億1,900萬銖,其他支出18億2,279萬銖。
央行指出,支出中還包括外匯虧損188億7,400銖,因為持續購買美元干預市場匯率,截止2010年初,累積虧損820億9,663萬銖。
去年底,央行資產3兆2,170億銖,年比增加7,290億銖, 因為貿易經常帳順差,使外匯儲備增加。
國外資金不斷流入,使得泰銖升值,央行前8個月入場購買美元,穩定泰銖幣值。泰銖升值,導致央行匯率虧損增加,但還無法預計未來幾個月的泰銖趨勢。
【本報訊】中央銀行主管國內經濟的負責人梅提表示,今年7月份泰國經濟增長月比出現放緩現象,包括民間消費、出口以及生產等。部分原因是今年6月份的經濟增長率較高,得益於國內政局問題的平息,促進經濟方面的業務好轉,推動今年第2季的經濟增長率高達9.1%。
梅提透露,雖然按照國家社會與經濟發展委員會的預估,下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趨向低於上半年的10.6%,但是相信今年全年泰國整體經濟增長率可望實現6.5-7.5%的目標值。
再看7月份的出口表現,總值為154億7,500萬銖,增長21.2%,雖然漲幅與6月份的47.1%相比放緩,但相信今後的出口前景仍然明朗,來自於目前未來3個月的訂單指數好轉,7月份為56.3%,而現今的訂單指數為45.3%,包括6個月及7月份。7月份的進口總值為162億6,600萬銖,增長36.5%。
工業生產的增長幅度也出現放緩,僅成長16.3%,部分原因是消費放緩增長,7月份消費增長率為5.1%,低於6月份的8.3%。
雖然7月份消費及出口都呈現放緩,但投資卻持續增長,漲幅達21.1%,特別是用於出口導向企業的投資,促使7月份的企業信心指數從6月份的55.4小漲至55.7。
中央銀行計畫在9月21-22日舉行專家座談會,同時指出在未來10年,很多人認為亞洲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因為歐美日還在為其國內的經濟問題頭痛,因此導致這3個國家經濟發展放緩,不過亞洲也需要足夠、持續的投資,才能推動全球經濟。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亞洲各國進入新一輪投資階段,泰國投資額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相比,還未能全面恢復,導致很多人擔心,泰國是否會落後於其他國家,在競爭中處於劣勢。資料顯示,在1996年,泰國投資占GDP的42.5%;1997年爆發經濟危機,投資大跌;1999-2009年平均為21.2%。與其他國家相比,泰國恢復速度較慢,低於韓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而且還面臨越南、印度的挑戰。
分析泰國和鄰國情況,影響投資的因素有,經濟增長率、國內公債與GDP的比例、產品進出口價格。泰國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政府投資降低到GDP的5.3%,導致民間投資放緩。
政府重要的扶持投資政策有,促進競爭、減少壟斷、重視消費能力基礎、促進貸款增加、降低金融成本等,需要更具上述政策來修訂法律,減少投資阻礙,才能使得泰國進入到新一輪投資階段,確保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