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重啟和談 但和戰關鍵來自民意
2010-09-06 18:13:4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美國總統歐巴馬積極奔走撮合下,20個月來首次的以巴會談2日在美國國務院展開。美方希望能在1年內達成以巴和約的簽署。
自從以色列交還加薩地區給予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之後,激進的哈瑪斯武裝集團即進占該區,並在區內安裝火箭炮,對以境進行轟擊。以色列軍隊於是重新入占加薩,並將該區封鎖,同時拒絕國際慈善團體對該區進行救濟,終釀成以色列軍隊空降國際救濟船,射殺船上救濟人員的慘劇。全球為之轟動,人人對以色列的極端行為進行指責。
所以,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在3月下旬到美國白宮訪問時,歐巴馬雖予以接見,但兩人並未公開握手,會談後也沒有發表公開談話。美以關係到7月上旬內唐亞胡再次訪美時始恢復常態,相信內唐亞胡在這次訪美時對歐巴馬作出某種承諾,使以巴和談有了重新啟動的可能。
為了啟動以巴和談,歐巴馬把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約旦國王阿布都拉二世也請來,大大壯大了以巴和談的聲勢。歐巴馬矢言保護這次和談,但他仍警告,不是美國提出方案,就能解決以巴數十年來的衝突,「美國終究無法強迫雙方接受解決方案,只能有待相關各方自己解決。」他呼籲勿讓一閃即逝的和平契機溜走,「機會的瞬間或許短期內不會再有。」他希望在1年內讓巴勒斯坦獨立建國,並確保以色列的安全。
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矢言,將與巴勒斯坦擬定「歷史性」和平協議,「我們的目的是為以色列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打造一個穩固及長久的和平,我們要的不是在兩場戰爭間的中場休息,也不是恐怖事件爆發間的短暫喘息。」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則敦促不要再發生流血事件,並呼應內唐亞胡意在和解的措詞。雙方當天的講話,為以巴和談重新點燃曙光。
以巴和平能否實現,雖然與美國總統和以巴雙方領袖的態度有關,但卻不是決定性因素最關鍵的要點,要看以巴雙方民眾覺悟性是否提高。因為政府是由民眾選出來的,民眾主戰,政府也莫可奈何。例如巴勒斯坦在阿拉法特去世後,由阿巴斯主政,阿巴斯是鴿派,當時以色列總理夏隆也是主和的,以巴出現了千載難逢的和平機會,可惜和約未簽成之前,夏隆患高血症入院治療,自此不起,錯過了一個以巴簽署和約的機會。
而阿巴斯主持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卻又因激進的哈瑪斯參加議會選舉獲勝而失去權力。哈瑪斯是既要政權也不放下武器的,阿巴斯無法,只能用斬斷財政的辦法對付哈瑪斯。於是哈瑪斯進占加薩地區,砲轟以色列,阿巴斯對之也無可奈何。
所以,以巴之間的和戰,不以美國總統或雙方領袖的意志為轉移,一切決定於民意。當民意傾向戰爭時,鴿派領袖是不會在選舉中獲勝的。內唐亞胡作為鷹派領袖,能在選舉中獲勝,正因為以色列「用土地換取和平」的政策,得不到巴勒斯坦方面的同情,不如放棄溫和的和平政策,改用強硬手段,於是大家都把票投給鷹派。
但鷹派政治人物在登台執政之後,往往在現實的淬練之下轉化為鴿派,例子多的是,例如以色列前總理夏隆原來就是出身鷹派,但最後卻也覺悟戰爭行不通,為了擺脫利庫德黨主戰派的壓力,他宣布脫黨,重組新黨,終在選舉中獲選為總理,可惜他和平的宏願未實現便先病倒。
現在以巴重新坐下來談和,關鍵問題是以色列是不是還堅持要在東耶路撒冷擴建屯墾區?內唐亞胡已宣布停建屯墾區10個月,如今已經到期。內唐亞胡如果不能抵擋黨內鷹派壓力的話,以巴和約的簽署,仍將遙遙無期。
自從以色列交還加薩地區給予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之後,激進的哈瑪斯武裝集團即進占該區,並在區內安裝火箭炮,對以境進行轟擊。以色列軍隊於是重新入占加薩,並將該區封鎖,同時拒絕國際慈善團體對該區進行救濟,終釀成以色列軍隊空降國際救濟船,射殺船上救濟人員的慘劇。全球為之轟動,人人對以色列的極端行為進行指責。
所以,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在3月下旬到美國白宮訪問時,歐巴馬雖予以接見,但兩人並未公開握手,會談後也沒有發表公開談話。美以關係到7月上旬內唐亞胡再次訪美時始恢復常態,相信內唐亞胡在這次訪美時對歐巴馬作出某種承諾,使以巴和談有了重新啟動的可能。
為了啟動以巴和談,歐巴馬把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約旦國王阿布都拉二世也請來,大大壯大了以巴和談的聲勢。歐巴馬矢言保護這次和談,但他仍警告,不是美國提出方案,就能解決以巴數十年來的衝突,「美國終究無法強迫雙方接受解決方案,只能有待相關各方自己解決。」他呼籲勿讓一閃即逝的和平契機溜走,「機會的瞬間或許短期內不會再有。」他希望在1年內讓巴勒斯坦獨立建國,並確保以色列的安全。
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矢言,將與巴勒斯坦擬定「歷史性」和平協議,「我們的目的是為以色列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打造一個穩固及長久的和平,我們要的不是在兩場戰爭間的中場休息,也不是恐怖事件爆發間的短暫喘息。」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則敦促不要再發生流血事件,並呼應內唐亞胡意在和解的措詞。雙方當天的講話,為以巴和談重新點燃曙光。
以巴和平能否實現,雖然與美國總統和以巴雙方領袖的態度有關,但卻不是決定性因素最關鍵的要點,要看以巴雙方民眾覺悟性是否提高。因為政府是由民眾選出來的,民眾主戰,政府也莫可奈何。例如巴勒斯坦在阿拉法特去世後,由阿巴斯主政,阿巴斯是鴿派,當時以色列總理夏隆也是主和的,以巴出現了千載難逢的和平機會,可惜和約未簽成之前,夏隆患高血症入院治療,自此不起,錯過了一個以巴簽署和約的機會。
而阿巴斯主持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卻又因激進的哈瑪斯參加議會選舉獲勝而失去權力。哈瑪斯是既要政權也不放下武器的,阿巴斯無法,只能用斬斷財政的辦法對付哈瑪斯。於是哈瑪斯進占加薩地區,砲轟以色列,阿巴斯對之也無可奈何。
所以,以巴之間的和戰,不以美國總統或雙方領袖的意志為轉移,一切決定於民意。當民意傾向戰爭時,鴿派領袖是不會在選舉中獲勝的。內唐亞胡作為鷹派領袖,能在選舉中獲勝,正因為以色列「用土地換取和平」的政策,得不到巴勒斯坦方面的同情,不如放棄溫和的和平政策,改用強硬手段,於是大家都把票投給鷹派。
但鷹派政治人物在登台執政之後,往往在現實的淬練之下轉化為鴿派,例子多的是,例如以色列前總理夏隆原來就是出身鷹派,但最後卻也覺悟戰爭行不通,為了擺脫利庫德黨主戰派的壓力,他宣布脫黨,重組新黨,終在選舉中獲選為總理,可惜他和平的宏願未實現便先病倒。
現在以巴重新坐下來談和,關鍵問題是以色列是不是還堅持要在東耶路撒冷擴建屯墾區?內唐亞胡已宣布停建屯墾區10個月,如今已經到期。內唐亞胡如果不能抵擋黨內鷹派壓力的話,以巴和約的簽署,仍將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