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區域內基礎設施傳將全面升級
2010-09-09 11:24:3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東盟10成員國和中國、日本、印度等另6國的經濟部長們,日前集會時曾非正式通過了一項重大開發計畫。這項在擬議中的東南亞區域關鍵基礎設施案,將動用約2930億美元資金,推動717項建設,並預訂於2020年全部執行完畢。在一般印象中,東盟成立迄今,還罕見如此規模的基礎設施計畫,且限期結案的議題。雖然該案還有既定程序要逐步完成,但以目前主客觀情勢發展,相信其終將付諸實施的可能性甚高,東盟進現代化社會的時機將告來臨。
東南亞區域發展基礎設施計畫,依作業程序由經濟部長會議通過後,將上陳於10月召開的領導人會議做最後決策,並把決議在12月底製成資金和執行架構。這項東盟集會「遊戲規則」,實施歷有年所,向受尊重,因此外界對16國經濟部長本屆年會推出的開發計畫,具有一定信心。而相關議案在醞釀過程,對於整個國際經濟演變的趨向、基礎設施建案資金的來源、當事國內需應予強化等各項重大問題,可謂已有所了解。因此東盟組織罕見議題的付諸實施並終能底成,可能是有相當把握的。
這項又稱為「東盟晉級」的基礎設施計畫,是由設在雅加達的「東盟暨東亞經濟研究院(Economic Reseach Institute)」為主軸所草擬完成。該機構是日本政府出資,於2008年所設置的一所海外機構。所以計畫內容以似相當程度的日本背景,舉凡2930億資金的籌措來源、717宗基礎設施項目的規劃,幾已分配就緒。由於基礎設施項目大多屬於長期投資,所以相關計畫已列入日本政府經濟新成長戰略,日將爭取東南亞區域的海外合同機會,分配給日本公司經手。此一系列操作方式,東盟成員的政府機構,料必早有所悉。
東盟升級計畫中對於基礎設施項目的聚焦目標,傳也做好了選擇。經列入開發計畫下的三個重點,分別是:湄公河盆地整合開發區;汶萊、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東亞成長區(BIMP-EAGA);印尼、馬來西亞、泰國三角成長區(IMT)。把聚焦目標擺出來,毫不難發現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精華部分,幾為東盟升級計畫包羅。而且在執行技巧上,更有精心設計,能納入該計畫的公司,也將妥為選擇給予財務支持。
對於東盟成員國而言,以往為了爭取外國投資,曾經費盡氣力,說盡好話,但是能夠獲得的部分有限。縱能分到若干項目,也是以寶貴天然資源或付出了重大環保代價的結果。與關鍵基礎設施有關的項目,既是長期性投資,資金回收緩慢,所以過去一向沒有足夠經費進行開發。外國來的投資,除非有特殊目的,也不致於將他國、尤其是東南亞開發中國家基礎設施,列為對象。所以東南亞經貿過去一直處於開發中國家地位,此番傳將有大筆經費挹注基礎設施,應是發展的大好機會。
本屆16國經濟部長會提出東南亞升級計畫議案,內容傳將包括替東南亞地區興建道路、橋樑、海港、機場、綜合科學園區、發電廠等基礎設施,而且還預定在未來10年期內完成。與會的經濟部長似能接納,沒有任何其他意見要表達,整個過程留給外界極大的想像空間。東南亞確實期待基礎設施完善能供升級之用,所以金融海嘯後的「新機會」該把握,千萬莫再徘徊瞻顧,失掉了成長的黃金10年。
不過,在背景複雜的東南亞地區,經貿領域內到處都能遇上對手,不同國家工作文化的巨大差別,全都是挑戰。東盟升級各方期待已久,有這般傳說出現,還該特別深入觀察。
東南亞區域發展基礎設施計畫,依作業程序由經濟部長會議通過後,將上陳於10月召開的領導人會議做最後決策,並把決議在12月底製成資金和執行架構。這項東盟集會「遊戲規則」,實施歷有年所,向受尊重,因此外界對16國經濟部長本屆年會推出的開發計畫,具有一定信心。而相關議案在醞釀過程,對於整個國際經濟演變的趨向、基礎設施建案資金的來源、當事國內需應予強化等各項重大問題,可謂已有所了解。因此東盟組織罕見議題的付諸實施並終能底成,可能是有相當把握的。
這項又稱為「東盟晉級」的基礎設施計畫,是由設在雅加達的「東盟暨東亞經濟研究院(Economic Reseach Institute)」為主軸所草擬完成。該機構是日本政府出資,於2008年所設置的一所海外機構。所以計畫內容以似相當程度的日本背景,舉凡2930億資金的籌措來源、717宗基礎設施項目的規劃,幾已分配就緒。由於基礎設施項目大多屬於長期投資,所以相關計畫已列入日本政府經濟新成長戰略,日將爭取東南亞區域的海外合同機會,分配給日本公司經手。此一系列操作方式,東盟成員的政府機構,料必早有所悉。
東盟升級計畫中對於基礎設施項目的聚焦目標,傳也做好了選擇。經列入開發計畫下的三個重點,分別是:湄公河盆地整合開發區;汶萊、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東亞成長區(BIMP-EAGA);印尼、馬來西亞、泰國三角成長區(IMT)。把聚焦目標擺出來,毫不難發現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精華部分,幾為東盟升級計畫包羅。而且在執行技巧上,更有精心設計,能納入該計畫的公司,也將妥為選擇給予財務支持。
對於東盟成員國而言,以往為了爭取外國投資,曾經費盡氣力,說盡好話,但是能夠獲得的部分有限。縱能分到若干項目,也是以寶貴天然資源或付出了重大環保代價的結果。與關鍵基礎設施有關的項目,既是長期性投資,資金回收緩慢,所以過去一向沒有足夠經費進行開發。外國來的投資,除非有特殊目的,也不致於將他國、尤其是東南亞開發中國家基礎設施,列為對象。所以東南亞經貿過去一直處於開發中國家地位,此番傳將有大筆經費挹注基礎設施,應是發展的大好機會。
本屆16國經濟部長會提出東南亞升級計畫議案,內容傳將包括替東南亞地區興建道路、橋樑、海港、機場、綜合科學園區、發電廠等基礎設施,而且還預定在未來10年期內完成。與會的經濟部長似能接納,沒有任何其他意見要表達,整個過程留給外界極大的想像空間。東南亞確實期待基礎設施完善能供升級之用,所以金融海嘯後的「新機會」該把握,千萬莫再徘徊瞻顧,失掉了成長的黃金10年。
不過,在背景複雜的東南亞地區,經貿領域內到處都能遇上對手,不同國家工作文化的巨大差別,全都是挑戰。東盟升級各方期待已久,有這般傳說出現,還該特別深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