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爭議與改革前路

2010-09-10 10:05:4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特殊的時間背景下,近期中國上空凝聚著改革的疑雲,由之而來的,是對改革的討論悄然而起,對改革路向的交鋒漸生,這些討論和交鋒,又由民間而官場,直抵中國最高層,不僅對今年尚餘的最後時光,也對未來的兩年、5年乃至更長的時段,中國的發展路向,有重要的影響。
 
說是有特殊時間背景,首先是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過去30年經濟特區為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確有「殺出一條血路」,今天特區不特、改革停滯,是不爭的現實,人們心中疑問,由特區為尖兵的改革能否再上新路,慮及改革能否重啟。
 
另一特殊時間背景,短的而言,是後金融危機步入第二個年頭,為應對危機,當局採取了特別應對措施,包括4 萬億大投資計畫,也包括實際擱置一系列改革進程,當中國經濟步出危機低谷之際,要不要改革,改什麼和怎麼改,自然引起爭論和關注。
 
以長的而論,另一時間背景,是10月中共要召開17屆5中全會,而這次中全會,要提交關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5年規劃的意見稿,實際是為未來5年的發展畫定藍圖。發展規劃的制定,是否提改革,如何提改革,這個時候相當關鍵。
 
還有個特殊時間背景,是溫家寶8月到深圳,大談改革;胡錦濤9月到深圳,重議特區。溫家寶談改革,特別是論及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係,引起相當大的關注。胡錦濤6日論特區發展,對溫家寶提出的改革論,有所呼應,但沒有全新的提法。
 
在這些背景下,圍繞改革至少提出三大關注點,即中國的改革,是否已經到了必須推進改革的轉折階段;中國的改革,是否到了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時刻;中國的改革,應當如何推進,是繼續漸進式和先經後政,是齊頭並進,還是以政改為重要的突破口。
 
應當看到,中國改革30年來,經濟體制改革雖不斷進展,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但政治體制的改革,公認是滯後,而且是嚴重滯後,即使是經濟體制改革,也在財稅體制、價格體制等領域中,有承諾甚至有方案,但實在不是無重大進展,就是無重大突破。
 
中國改革近年遲滯,有分析認為,是因為利益集團的作梗;有分析認為,是因改革動力欠缺,政府為改革領導者偷懶,民眾作為改革推動力冷感;還有人認為,就是因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遲滯,令改革啟動更加艱難,推動更加緩慢。
 
胡錦濤日前在深圳論及改革,基本立足點還是在中共17大政治報告的論點上,基本思路也與改革30年紀念大會講話內容相似。大意是各項改革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體制,都要推動,但與之同時,其潛在的用意,還是以中共黨內民主推動社會民主,以黨內改革推及社會改革。
 
我們相信,中國的改革已經步入又一個30年,2010年是個重大轉折,改革必須重啟,也必須全面推進。這是因為,當成為經濟大國和政治大國之際,中國的發展,已到了又一個瓶頸,所謂不進則退,現在必須來塑造未來中國的發展新路,在找到這個新路,必須有理念的轉變,未來的改革,是由執政黨而政府,由政府而社會的全面改革,對執政黨來說,是建立新的領政方式;對政府來說,是建立新的權力模式;對社會來說,則是建立新的治理方式,包括自治和共治。
 
最近中國有關改革的討論中,有人認為政治體制改革自然提綱挈領,應當先行突破;有人認為中國還是發展第一,經濟優先,所以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一些領域如財稅體制改革等,應當先行;還有人認為中國發展到公民社會新階段,社會體制改革先行,可以倒逼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
 
這些論說各有理據,但以中國的國情來說,改革主要還是體制的突破,而體制的改革,核心又在於政治體制。政治體制改革最大的障礙,已不是觀念更新的問題,而是特殊利益集團阻撓的問題。當水深到摸不著石頭,對改革的決策者和領導者這當然需要超乎尋常的勇氣和決心了。 
 
关键词:改革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