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農博會找進步方向和商機

2010-09-15 10:32:5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泰國、越南、緬甸、寮國、馬來西亞等東盟成員國,9日聯袂參加了在昆明國際會展中心開幕的泛亞國際農業博覽會。各國在這項連續辦過6屆、規模愈來愈大的專業盛會上,分以具特色的農產品參展。同時又從農博會5日會期間推出的「農業園區論壇」、「都市農業園區發展論壇」等集會上,吸收新的觀點。而本屆昆明國際農博會和以往尤其不同的是,東盟國家以「東盟加一自由貿易區」成員與會。除了一般優惠外,又有零關稅加持,對於開拓產品市場、尋覓商機、爭取投資等,會有更多好處,值得相關行業和專業人士注意。
 
東盟加一自貿區從今年初正式建成啟用以來,區域經濟整合進入新的境界,中國以昆明為首的西部地方建制,全力推展和東南亞各國的經貿合作。所以昆明國際農博會動員的範圍,較以往更廣泛,吸引中國境外企業參與的號召力增加,原本預設100個展位的國際館,最終添設到180展位才容納得了。各方踴躍參與,不啻使農博會效應延衍,對於展會的目標必有正面助益。東盟諸國從開發中國家邁步和國際接軌,透過專業展會是良好的途徑之一。
 
國際區域經濟整合,是當今顯學,也是對「全球化」理論未盡周延的一種平衡力量,世界金融海嘯過後,自由貿易區將是運作較佳的體制。而參加國際經貿活動,包括投入農博會展覽,都屬於新趨勢下運用新工具的一種。各方參與農博會活動,除了集會創意,炒熱農業話題,還有更重要的是深化自由貿易的精神,擴大招商引資。在妥善的國際貿易平台互動,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將本國產品的推廣,找到更有利的條件和環境,奠立深厚合作基礎。
 
2010年第6屆泛亞國際農業博覽會,比以往任何一次農博會都顯得盛大,1600以上的展位,有較過去更多農業產品可供觀摩研究。所以參與盛會的東盟各國代表團,除了看到種類繁多、等級落差大的農業項目,也要注意本國市場接納外來農產項目的可能性。自由貿易的精神沒有關稅壁壘束縛,市場開放的結果,是自貿區內互不設防。今年農曆春節,南寧禮品市場上首見泰國知名的各種水果特產,且銷售業績良好,隨後南寧若干高檔果品店,就不乏泰果出售,這是在貿易協定下的商機範例。大規模的農博會提供了觀察的場所,使相關決策人士做好心理準備,開拓經營策略。
 
國際農業產品的改善和競爭,是不會停下來的,這次國際農業博覽會中,設置有精緻農業的精品館,做為改善農業的指標,和加強競爭力的努力方向。事實上,東盟自貿區,和東盟加一自貿區等區域經濟組織,分從1月1日實施零關稅制後,各經濟體應力爭上游的問題就已存在了。東盟國家同質性強,農業產品差異又不大,除了削價求生存,另覓代工基地外,引進外資和農藝新技術,提升農業地位,成了重要的選擇。投資協定屬於自貿區的三大項目之一,從參加農博會的多方接觸活動找發展對象,洽談外資合作,是永續經營的一種方式,切莫輕忽。
 
這次農博會期間,排定農業園區和都市農業園區等兩個論壇,由農業科學院院士級副院長劉旭發表演說,各方農業知名人士600餘位與會,堪稱重要項目。雖然相關內容是否可廣泛適用,還待印證,但大型農博會的框架內容、農業園區在專業項目中的地位,都值得深入衡量。近年來國際設置專業園區蔚然成風,而園區體制對理論指導和實務發展的貢獻,有目共睹。東南亞國家農林資源應用廣泛,對於這種體制似有參酌採用的價值。
 
到目前為止,泰國在新科技產業和汽車產業等領域,經之營之,已頗有表現。但不可諱言,農業生產還是經濟結構中重要環節,且在相當限期內,仍有不可取代地位。農博會的專業創意,提供了若干重要線索,應加以利用。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