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產業互動的大趨勢:合

2010-09-30 10:29:4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趨勢大師奈思比(Naisbitt)夫婦的中國大趨勢這本著作,深受世人重視。如果我們要以最精簡的一個字來預測兩岸的大未來,那麼「合」這個字應該最具說服力。簡單說,如果把兩岸過去60年的政治分隔看作一階段,那麼最近兩年多以來,台灣所推動的兩岸合的政策,應該會被載入史籍。
 
台灣在李登輝主政時所提出來的種種兩岸政策,一直在「開放」和「管理」間猶豫、移動,以至於台灣應該最開放的經貿領域,都可以發現有許多開閉間的反覆。在台灣企業靈活因應之下,兩岸經貿雖不致中斷,但卻仍然免不了有因為政策因素而停滯不前的領域,例如石化業、晶圓、面板等,都因政治因素導致兩岸合的政策出現空隙。
 
在ECFA的新架構下,台灣在陸資來台與台灣資本赴大陸間,還是有若干的管理和限制,這些方面預期在未來會一一移除,把經貿這個領域交還給市場、企業、資金做更自由的選擇與移動。這應該也是ECFA架構未點名,但順理成章的部分。這部分,也遠較一般國家在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時所產生的衝擊與效應更大。
 
在ECFA正式生效後,兩岸間的經貿交流似乎暫時過了喧鬧階段,然而,更多深遠的影響與活動,卻也緊鑼密鼓地推動著。現在在台灣或台北,幾乎每周都有來自大陸、各省份的領導、招商團、投資貿易團絡繹於途,也讓台灣各界有疲於奔命的壓力。不過,就兩岸關係而言,這樣的壓力,毋寧是一種甜蜜的壓力。
 
市場永遠會讓企業遭遇驚喜。就以台灣最擅長的ITC產業為例,個人電腦(PC)到筆記型電腦(notebook),到IPD到智慧型手機,變化速度之快,可以在一夜之間把原本的明星產品一下子變換過來。而這當中台灣業者扮演一定的加工、組裝、供應角色,幾乎是全球性的,不易被別國取代。韓國是少數的例外,這種情勢可能延伸到兩岸合的大趨勢當中。
 
換言之,台灣所謂高科技產業的專業分工及分工組裝的能力,將因兩岸產業合作的模式,在和平發展的大框架上,更加緊密也更朝無縫接軌的方向發展。此外,傳統產業方面,也會由台灣外移大陸的型態,走上雙方更複雜的分工型態。至於,以大陸內需市場為主的各項服務業,包括餐飲服務、生活、買賣等,都將因為把大陸納入台商的母國基地(home base),而有了規模化的效益產生,形成一種區域,甚或全球競爭的優勢與利基。
 
因此,在兩岸產業互動的大趨勢將以雙方合作這個大前提作起點,環繞在兩岸合的核心議題,雙方去推動建構新型態的大中華企業營運模式,不但對個別企業有挑戰性,也有極大的潛在性,值得產官學研各界去關注、去思索,盡量移除尚存的障礙,開創有利的環境,這樣可以使大趨勢的利基極大化。在這樣的展望下,更可以大膽思考過去不敢碰觸的敏感議題,例如石化產業兩岸攜手的策略布局會與現況有多麼不一樣的解決方案提出?又兩岸綠能的策略布局如何?
 
大陸正在規劃「十二五計畫」,如果可以在若干領域裡,先有「兩岸合」的思考,才有可能在未來的進一步產業政策規劃中置入合作的空間。過去在兩岸搭橋計畫中,這樣的意見曾零星被提出來,當兩岸經貿已進入ECFA時代,或許這些構想有被推動、落實的可能,期待這樣的可能性,可以在一系列兩岸產官學研的互動中,能夠化構想為計畫,化計畫為實踐,那麼兩岸產業互動的大趨勢,將成為無可逆轉的情勢,這應該是兩岸和平發展的主要核心價值。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