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二五計畫的新挑戰

2010-10-03 10:03:4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大陸每五年一期的經濟計畫,即將進入第十二期,因此全球對中國十二五計畫的內容與方向寄予高度重視。總希望從這項重要經濟計畫中去掌握到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並擬定因應策略,以便充分分享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成果。
 
延續目前十一五的主軸,未來十二五將以三個面向涵蓋大陸經濟的未來,那就是「保增產」、「擴內需」和「調結構」。經濟增長力保百分之八,就是「保八」的階段,那也是在金融海嘯前,中國大陸經濟的主軸。由於有就業必須被吸收的壓力,因此最低8%的年成長率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是否平順或動亂的臨界值,也成為朱鎔基和溫家寶這二位先後任總理時期的頭號政策目標。
 
然而,在金融風暴全球經濟板塊移動之後,中國經濟的成長引擎發生變化,單靠依賴出口增長已不足以帶動大陸經濟成長,必須要有外需和內需雙重引擎才拉得動大陸經濟的成長。因此,擴內需與出口增長就成了帶動大陸經濟的雙引擎,缺一不可。
 
有人主張受到金融風暴衝擊,已開發國家成長力道下滑,因此外需不足恃,只有借重內需。其實,這種講法對一半,因為內需的重要性固然愈發凸顯,但出口成長卻還不能立刻停止;若遽然停滯,那大陸經濟必然面臨停頓的困境,金融海嘯導致出口停頓已經有過經驗。所以,內外兼顧就成了大陸今後經濟成長的必要條件。
 
同時還必須指出的是,保增產、擴內需和調結構是同時必須達成的三項目標,否則成長固然有問題,結構的調整也可能陷入瓶頸,導致更大的失衡。以大陸目前的經濟規模,若不能提高內需的比重,則外銷市場無法完全承擔,必然帶來成長的無法達成;而要由潛在龐大內需市場接手,也必然要在國內市場的銷售管道舖建上著力,這一方面將掀起另一波國內基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必然在國內購買力的增長上有大幅投入,這除了會產生進一步擴大內需的效應外,調結構也必然要同步進行。
 
結構調整的議題,其內容就愈發複雜,除內外需的比重外,在產業結構上第三級產業的更大幅增長以及比重的提高,都是必要的。否則,就一直停留在「世界工廠」而無法晉身「世界市場」,而且也唯有一、二、三級產業結構也配合調整,若干失衡現象才能夠紓緩。譬如,工廠廢水、廢氣污染的減輕。
 
當然,調結構也才能與城鎮化的發展相配套,500多萬人口的城鎮在未來中國大陸的進一步經濟發展中,數量將非常可觀。這又會使得內需及產業結構的必要進一步提升,而城鎮的基建更將使大陸未來有近4億人口由農村轉入城鎮,這也必然是一個龐大的都市化進程。
 
總之,大陸改革開放30年之後,經濟發展的問題已由單純的經濟成長到結構調整,問題的複雜程度也遠遠超出「翻幾番」的數量增長,更多的問題是在維持快速成長的同時,要一併解決複雜的結構調整與平衡,否則不但速度有失速之虞,結構更有失衡之苦。
 
中國領導人在即將對十二五進行拍板決策前夕,提出所謂的包容性計畫,試圖把過去一味追求的經濟成長率和失業率的目標空間擴大,即經濟成長率只要8%的下限,物價上漲率以5%為上限,都顯示中國決策當局已思考到往後的經濟情勢不能把成長與穩定再侷限於一個過小的範圍,因為這可能無法因應往後更複雜的調結構需要。另外,中國經濟發展也將進入一個經濟與社會須全面性調整的新階段,當寬度與深度擴大後,複雜與多元的目標必將是另一新的挑戰。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