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應該為中國未來的政改「費心」?
2010-10-24 10:55:5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共17大五中全會在一片求穩聲中落下帷幕,雖然海外諸多猜測,但是,被定為中共下屆領導核心的政治局常委習近平,在會上被增補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再次顯示北京的權力交替已經制度化、穩定化,沒有「意外」,這對中國和世界來說,都不是壞事。同時,習近平按計畫進入軍委,也表明江澤民時代形成的另一項機制也逐漸制度化,那就是胡錦濤在18大交出總書記位子後,仍然會在軍委主席位子上留任兩年,體現中共「扶上馬,送一程」的傳統。
對海外來講,這樣的會議結果,缺少一點興奮和刺激,但是,卻沒有理由失望。因為在中國這樣的共產黨一黨威權的國家,權力交替能夠避免動盪和流血,實屬不易。而在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今天,中國的動盪肯定就是世界的災難。
問題是,在會議之前,中國面臨著巨大的政改壓力,異議人士劉曉波在獄中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總理溫家寶八度強調政改,甚至用上了「風雨無阻」、「至死方休」這樣的詞眼,難免給人很大的期待,中共是否會在五中全會的公報上大張旗鼓地吹響「號角」?「號角」顯然沒有吹響,甚至也沒有給溫家寶的「熱情呼籲」有任何呼應。人們不禁要問:溫家寶的「政改論」,是他的一家之言,還是中共集體領導的共識?
其實,在胡溫體制即將落下帷幕的時候,大家不妨回顧一下,這屆政權,總體而言仍然是求穩。為了減少社會矛盾和貧富差距,他們提出了「公平正義」、「全民享受改革成果」等等,一直到五中的公報強調十二五計畫的目的是改善民生,一路走來,倒也始終如一。但是,因為求穩,就缺乏政治改革的魄力,在新聞自由等重大問題上,甚至偏離了江澤民時代適度寬鬆的軌道。因此,胡溫體制能夠順利通過天災人禍的各類挑戰,在金融危機中免於「傷筋累骨」,完成了北京奧運和上海世博,也算取得好成績了。可以猜測,胡溫戒慎恐懼的一個指導思想,就是把權力的棒子,安全地傳遞到接班的集體領導,同時維持一定的影響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胡錦濤堅持公平分配,溫家寶呼籲政治改革,無非就是從這兩個方面,給習近平、李克強體制提出期許的目標,至於如何做,就讓他們去費心了。換句話說,這次五中全會,沒有吹響「號角」,並非是什麼挫折,因為本來就沒有「開始」過。
問題倒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或者說民主化的進程,基礎何在?不少人可能認為,中國民主化需要經濟的發展,中產階級的崛起;也有人認為,中國民主化需要世界的普世價值,因為中國走向世界,與世界接軌,就不可能在體制上永遠「中國特色」;也有人認為,中國民主化,需要最高領導的「一言九鼎」,隨後就「四面開花」了,這是中國專制傳統的使然,因此海內外翹首盼望尋找這樣的「民主真命天子」。
但是,有民營企業家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民主機制要成熟完善,關鍵在於民營企業在中國經濟架構中占據主導地位。因為從西方民主的源流來說,民主機制來源於社會契約以及法制、民主的體現,也是各方的討價還價,透明的共識。中國的危機在於,這幾年來,民營企業表面上壯大,實際上卻在萎縮,因為各類太子黨,權力腐敗的「白手套」,打著民營企業的招牌,幹的卻是官僚資本勾結的營生,這就嚴重腐蝕了中國走向民主化的基礎。
不管如何,中國的權力交替已經啟動,而這種交替背後,還存在著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因素,如何在這樣的雙重變動中,找到中國民主化的最優方案,習近平他們要「費心」,海內外的中國人也要「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