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防災救難更需布建馳援機制
2010-10-30 09:40:5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當10月洪澇連續蹂躪泰國30個府,死亡人數至29日已攀升到94人,災情方興未艾的時候,東南亞地區先後又再出現了地震、海嘯、火山蠢動、熱帶氣旋、颱風等大型天災現象。印尼、緬甸、越南等國的許多地方,都受到侵襲,生命財產有嚴重損失。今(2010)年天災的種類繁多,破壞力巨大,幾使區域內居民有難以承受的感覺。面對不斷的災害,相關各方面立刻要做的是投入全部可用力量,把救傷卹死的善後工作完成;更要加派專門人力,留下各類災害完整紀錄,做籌畫布建馳援機制的重要資料。只有緊急動員,積極展開行動,才可能緩解新出現的天災損失,不使今年連續天災造成的犧牲白費了。
泰國政府當局綜合各方面具體資料,確認從10月10日開始連續於泰境出現的暴雨形成洪澇為患,是40-50年來所僅見的天災。初步統計的數據,已知死亡者為94人、輕重傷患逾百人、逃往臨時收容場所避難者逾260萬人。雖然首都曼谷有幸暫躲過湄南河水位上升的浸泡,免去可能受到的災害。但是卹死救傷、安頓各地災民生活所需,任務卻也是非常艱巨。這次洪澇,泰國77府中有30府出現災情,地區廣闊零散,救災行動略為遲緩,後果就不堪設想。
東南亞地區這次連串天災中,印尼損失最驚人,除了蘇門答臘西部北巴蓋島海域7.7級地震造成的大海嘯吞掉整個村落,初步統計有272人死亡、412人失蹤外,還有爪哇的梅拉比火山爆發,溶岩外流灼死30位居民,還有後續災害。地震、海嘯和活火山蠢動,使印尼當局備受沉重壓力,眼前天災造成重大死傷,濱海居民流離失所等救濟問題也非積極處理不可。印尼雖然是東南亞首屈一指的大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但天災頻仍,難免顧此失彼,卻又疏忽不得,負荷沉重當可理解。
面對種種天災,包括緬甸遭遇的熱帶氣旋、越南的颱風吹襲,各地受災者生命財產的損失,都有難以承受之重。所以除了救災如救火,不容有絲毫延緩;對天災的預防,更是再也莫存有「災」過水無痕的心理。若干年代以來,東南亞區域內各類建設受基本條件限制,大多數因陋就簡,遇到災害來臨,全憑流傳的經驗應對,或唯一選擇就是聽天由命。從理性的立場看,這是不負責的,也是不人道的態度。今後天災出現的頻率,受到環境遭人為破壞太大、氣候變異等因素影響,可能一年比一年多且嚴重,不容再存有聽天由命的觀念。
無論何類天災,現代化的對策,是要建立包括政府和社區民眾在內的全民防救災意識,或者說是災害防救人人有責。由社區、地方逐級行政單位和中央政府,以集體方式共同努力、動員,才能發揮事半功倍的效能。目前除了消防體系或特別指定部門所屬機構,大部分地方政府公務人員,多認為防救災和他們的業務無關。至於社區民眾部分,除非曾經遇到慘痛災害、有可怕經驗,否則通常也不會有防救災意識。今後以新思維面對殘酷天災,行政體系應負起全面教育社區建立防救災意識的責任,社區意見領袖尤其不能置身事外,我們在泰華人華裔,也不能自外於社會,也要極積參與,由大家一起來開發防災救難的能量。
建立防救災意識,遇到大規模天災發生,由於專業程度和救難工具所限,充其量只能做到初步緊急救難,以及現場秩序的維護。進一步行動,還有待於專業人員,以特殊裝備深入展開救援,才能不致貽誤事機。這就是要布建更具機動彈性的馳援機制的重要理由,而且此一馳援機制不但各個國家要組成。區域組織的現代馳援機制,尤其要積極、靈活,從橫的連繫到縱的協調,都有密切精準的指揮性的運作。一旦發生天災,區域內馳援機制將可在第一時間內完成調派任務,使各相關組織趕到指定的災難現場,有條不紊展開救援,把損失降到最低。
東盟年來的順暢運作,頗有表現,這回區域內連串重大天災發生,適逢各成員國領袖在河內聚首,如果能把布建馳援天災機制列為議題,將是減少天災損失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