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要能掌握民調回升的走勢
2010-11-01 18:41:2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遠見雜誌最新民調顯示:馬英九的民調上升了。滿意度較9月上升8點1、信任度上升6.3%,這是去年7月以來的新高。初步分析這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簽署,民眾對經濟信心增強有直接關係;這和大陸方面願意配合馬英九當然更有直接關係。馬英九除非不想連任,這應是很大的參考指標。
北京配合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固然是為統一鋪墊,甚至如國安局長所言,對台採購存在統戰的考量;但就馬英九個人言,北京對馬英九的評價和政策回應,無論如何都會影響島內輿情。換言之,搞好兩岸關係,降低兩岸緊張,提升台灣經濟競爭力,就爭取民心而言,是最能見諸成效的課題。這既是馬英九的勝算所在,也是提升民調支持度和贏取大選的政策利器。
但就在馬英九民調發布的同時,馬英九卻為如何表述和大陸未來的互動關係,親自出面更正美聯社的專訪稿。其中最大的癥結出在美聯社的新聞稿提到,「馬英九暗示,兩岸政治對話可望在2012年,他贏得連任後進行」。馬英九表示兩岸問題非但沒有時間表,他受訪時也沒有把政治問題和2012年連結在一起。
此外,美聯社在報導中說:「馬英九指兩岸政治統一須以中國大陸採取民主制度及尊重人權為前提」。馬英九更正說:這並非統一的前提,這是台灣的民眾願意觀察的因素之一,因為不是談統一,所以沒有提出條件的問題。
但美聯社僅願就專訪稿作出局部修正:將「馬英九表示在兩岸經濟議題解決後,台灣『準備好(is ready to)』與大陸進行政治對話」。這一句中的「準備好」,修改為「不排除(is open to)」。另就政治對話的一段,加進「在被問到是否將於第二任進行政治對話時,馬英九表示,將視兩岸關係進展速度而定」。
對於馬英九的「暗示」即2012年馬英九若連任,可望和北京進行政治對話,美聯社表示那是認知問題,拒做更正。美聯社所以堅持不更正,或在於馬英九有無第二任,固屬未定之天,如果兩岸往前走,政治對話自屬必然。馬英九既表示政治對話有可能,那麼「暗示」馬英九連任後不排除兩岸政治對話,應係出於對兩岸和平發展可以預見的進程作出判斷。要害就出在這裡,兩岸政治對話豈能預告,甚至訂出明確的時間表,而2012年對馬英九個人更是敏感。決不能因此影響選情,而這才是大事。
馬英九的更正,一言以蔽之,大陸政策應以民意依歸為轉移。但馬英九必要深思,何以高票當選後未能維持民調支持度,且持續低落;其次是:這次民調又是怎麼上來的。得失之間,不必排除就是兩岸政策見諸實效使然。
從民調觀點看兩岸未來發展,馬英九強調,台灣民眾都支持「維持現狀」,因為他們對政治議題,尤其是兩岸統一的議題,並沒有準備好。必要指出「維持現狀」的論點並非真相,而是現實利益的反射,特別是政客的政治利益的反射。
再就近20年來台灣島內最熱的政治議題言,不就在藍綠對台灣前途各有不同選擇?不就是台獨和反台獨的鬥爭?或謂這還談不上統一的議題,試問「國家統一委員會」和「國家統一綱領」又從何而來,又如何擱置的?再者若無「統一」的預設和默識,兩岸之間又何來「一個中國」的表述,又那裡會有「九二共識」可言。至少可以說,台灣內部有關兩岸的統一議題從來是存在的。
為了政治現實,馬英九對統一議題從「終極統一」論一再後退,或許非出於本心,而是內外壓力紛至沓來。固然兩岸統一不能急於求成,但議題從未斷過,也正因為如此,主政者更應該從心態上開放討論,至少不必宣稱「沒有準備好」。總之,馬英九能否連任,端視如何看待民調和兩岸關係的交互影響,而這或是最大關鍵。
北京配合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固然是為統一鋪墊,甚至如國安局長所言,對台採購存在統戰的考量;但就馬英九個人言,北京對馬英九的評價和政策回應,無論如何都會影響島內輿情。換言之,搞好兩岸關係,降低兩岸緊張,提升台灣經濟競爭力,就爭取民心而言,是最能見諸成效的課題。這既是馬英九的勝算所在,也是提升民調支持度和贏取大選的政策利器。
但就在馬英九民調發布的同時,馬英九卻為如何表述和大陸未來的互動關係,親自出面更正美聯社的專訪稿。其中最大的癥結出在美聯社的新聞稿提到,「馬英九暗示,兩岸政治對話可望在2012年,他贏得連任後進行」。馬英九表示兩岸問題非但沒有時間表,他受訪時也沒有把政治問題和2012年連結在一起。
此外,美聯社在報導中說:「馬英九指兩岸政治統一須以中國大陸採取民主制度及尊重人權為前提」。馬英九更正說:這並非統一的前提,這是台灣的民眾願意觀察的因素之一,因為不是談統一,所以沒有提出條件的問題。
但美聯社僅願就專訪稿作出局部修正:將「馬英九表示在兩岸經濟議題解決後,台灣『準備好(is ready to)』與大陸進行政治對話」。這一句中的「準備好」,修改為「不排除(is open to)」。另就政治對話的一段,加進「在被問到是否將於第二任進行政治對話時,馬英九表示,將視兩岸關係進展速度而定」。
對於馬英九的「暗示」即2012年馬英九若連任,可望和北京進行政治對話,美聯社表示那是認知問題,拒做更正。美聯社所以堅持不更正,或在於馬英九有無第二任,固屬未定之天,如果兩岸往前走,政治對話自屬必然。馬英九既表示政治對話有可能,那麼「暗示」馬英九連任後不排除兩岸政治對話,應係出於對兩岸和平發展可以預見的進程作出判斷。要害就出在這裡,兩岸政治對話豈能預告,甚至訂出明確的時間表,而2012年對馬英九個人更是敏感。決不能因此影響選情,而這才是大事。
馬英九的更正,一言以蔽之,大陸政策應以民意依歸為轉移。但馬英九必要深思,何以高票當選後未能維持民調支持度,且持續低落;其次是:這次民調又是怎麼上來的。得失之間,不必排除就是兩岸政策見諸實效使然。
從民調觀點看兩岸未來發展,馬英九強調,台灣民眾都支持「維持現狀」,因為他們對政治議題,尤其是兩岸統一的議題,並沒有準備好。必要指出「維持現狀」的論點並非真相,而是現實利益的反射,特別是政客的政治利益的反射。
再就近20年來台灣島內最熱的政治議題言,不就在藍綠對台灣前途各有不同選擇?不就是台獨和反台獨的鬥爭?或謂這還談不上統一的議題,試問「國家統一委員會」和「國家統一綱領」又從何而來,又如何擱置的?再者若無「統一」的預設和默識,兩岸之間又何來「一個中國」的表述,又那裡會有「九二共識」可言。至少可以說,台灣內部有關兩岸的統一議題從來是存在的。
為了政治現實,馬英九對統一議題從「終極統一」論一再後退,或許非出於本心,而是內外壓力紛至沓來。固然兩岸統一不能急於求成,但議題從未斷過,也正因為如此,主政者更應該從心態上開放討論,至少不必宣稱「沒有準備好」。總之,馬英九能否連任,端視如何看待民調和兩岸關係的交互影響,而這或是最大關鍵。
关键词: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