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宜把握合作救災應變機制
2010-11-02 09:28:3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河內舉行的東盟領袖會議,經過3天縝密磋商,已於上月30日落下幕帷。近年已依據憲章運作的東盟組織,離2015年完成整合的時間愈來愈近,所經領袖會議決定的議題較以往更加重要,因此各方對本(17)屆會議的內容,也特別關注。但是外界對於會議期間受印尼國內連遭重大天災侵襲,會議甫啟動就不得不抽身、兼程趕回主持救援大計的尤都約諾總統,尤其懸念。
一般以為,印尼在短短數日內受到地震、海嘯、兩次火山爆發重創,在搶救工作上必然有顧此失彼、疲於奔命的困窘。如果齊集河內的東盟領袖們,適時伸出援手,全面表達東盟集團願在合力同心、患難與共精神的基礎上,制定營救天災的根本辦法,應是一個最佳時機。何況東盟區域內短期間受重大天災侵襲的成員國,如泰國洪汜、緬甸熱帶氣旋、菲越颱風等,災情都不輕,得到東盟領袖的允諾,讓世人能體會今日東盟各國對解決重大問題,已非昔比,信賴東盟已具成為法律實體的充分潛力。
一般以為,印尼在短短數日內受到地震、海嘯、兩次火山爆發重創,在搶救工作上必然有顧此失彼、疲於奔命的困窘。如果齊集河內的東盟領袖們,適時伸出援手,全面表達東盟集團願在合力同心、患難與共精神的基礎上,制定營救天災的根本辦法,應是一個最佳時機。何況東盟區域內短期間受重大天災侵襲的成員國,如泰國洪汜、緬甸熱帶氣旋、菲越颱風等,災情都不輕,得到東盟領袖的允諾,讓世人能體會今日東盟各國對解決重大問題,已非昔比,信賴東盟已具成為法律實體的充分潛力。
尤都約諾倉卒離開河內議席,回到印尼災區現場,不旋踵就發出向國際請求馳援的呼籲,情勢至為緊迫。這回印尼明打威群島芮氏7.7級深海地震,引起3公尺高的海嘯,在暗夜強襲馬卡隆尼斯度假村等10餘濱海村莊。規模和損失雖遠不及2004年12月那次南亞大海嘯,但瞬間將村落夷為平地,居民悉遭捲走失去蹤跡所造成的震撼,也非泛泛。而且除了地震、海嘯的驚悚,隔天又有中爪哇梅拉比火山先後爆發兩次,溶岩和火山灰燙斃近400人的慘劇上演。災情加深了對區域社會的影響,殘局的收拾無疑非常困難。如果再連前述各國災害算上,東南亞天災善後,成了嚴重考驗,以往的處理方式零散遲緩,效率差。一定得改絃更張,尋求新思維和現代化技法來解決問題,才符合救災要求。
2008年7月間,東盟論壇第15次會議在新加坡舉行,當時南亞大海嘯、緬甸致命的熱帶氣旋、中國大地震等重創亞太的天災都過了不久,大家餘悸猶存。引發了憂患意識,使與會的26國外交部長加上歐盟代表等人士,即席宣布進行一項深具企圖心的計畫。該計畫是要整合亞太地區主要國家軍方與民間資源,於天災發生時,做出救災反應。
包括次(2009)年舉行聯合救災演習、強化軍民在未來救災行動中攜手合作觀念等,都曾列入考慮。但這次以救災為重頭戲的區域論壇議題,並沒有下文,聯合救災立案原意雖佳,因為形格勢禁卻無發展空間。各地天災之後的馳援行動,還是一團亂麻,使許多災民平白枉死,令人遺憾。
包括次(2009)年舉行聯合救災演習、強化軍民在未來救災行動中攜手合作觀念等,都曾列入考慮。但這次以救災為重頭戲的區域論壇議題,並沒有下文,聯合救災立案原意雖佳,因為形格勢禁卻無發展空間。各地天災之後的馳援行動,還是一團亂麻,使許多災民平白枉死,令人遺憾。
面對一年多過一年的天災,今年且接連出現在東盟領袖會議期間,各國決策政治人物,似不能無動於衷。於是有心人憶及東盟論壇曾有救災議題,並完成了周延考慮,可能因論壇只是意見表達的場所,不具有拘束力,再有企圖心的計畫也推不動。所以願意舊事重提,做為天災頻仍的環境下一點正面主張。
如果整合目標已指日可待的東盟,能夠在冠冕堂皇的首要計畫外,加列包含建立馳援機制在內的救災計畫,並鍥而不捨進行推動,既使朝歐盟體制方向邁進的東盟,予人一種做實事的印象。也會使倉卒趕到災區的領袖如尤都約諾,呼號得不致那麼辛苦,依據救災計畫馳援機制赴援的專業人員和現代化設備,早在第一時間內就在災區展開救援。鬆散的區域論壇決而不能行,換由將有法律實體地位的東盟來做做看,應該是區域內居民的新希望。
如果整合目標已指日可待的東盟,能夠在冠冕堂皇的首要計畫外,加列包含建立馳援機制在內的救災計畫,並鍥而不捨進行推動,既使朝歐盟體制方向邁進的東盟,予人一種做實事的印象。也會使倉卒趕到災區的領袖如尤都約諾,呼號得不致那麼辛苦,依據救災計畫馳援機制赴援的專業人員和現代化設備,早在第一時間內就在災區展開救援。鬆散的區域論壇決而不能行,換由將有法律實體地位的東盟來做做看,應該是區域內居民的新希望。
今年聯合國「國際減災日」所發表的數據,1-9月間各國因受天災造成的損失,多逾800億美元,死於災害者逾23萬6000人,因地震、洪水、熱帶風暴、泥石流影響生計的超過2億5000萬人。自然災害既不能避免,避災、減災誠然是應努力的方向。東盟果自茲建立起災害應變機制,減少對區域內生命財產損失,也增進社會安全和諧,就是最大的貢獻之一,宜把握此能表現合作精神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