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危機再告浮上檯面
2010-11-06 10:45:4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英國「衛報」日前引述「世界銀行」的話說,時下全球主要食品價格波動,預計將持續5年。該報並據以撰成專文,強調「現在就可預見到世界性的糧食危機」。相關言論,在高度動盪不安的環境中,並不是危言聳聽,徒亂人意。一向被認為是世界小麥交易中心之一的芝加哥貿易委員會,在上個月底高度熱絡的「選麥潮」行動中,已經透露出非同尋常的訊息。糧食危機已告明顯,泰國政府和民間,應該加緊做好萬全準備,切莫輕忽了另一種災難的到來。
所謂糧食危機,是人類賴以存活的食物,在各種因素交互激盪下,造成了供需上的不平衡。根據傑富瑞金融公司的數據顯示,最近幾個星期內,全球肉價漲到20年來的最高點、食用油漲20%、糖漲55%、小麥和玉米漲57%、大米漲55%、大豆漲到16個月來的最高值;另以色列產番茄、韓國大白菜、中國大蒜,價格都達到史上最高。大宗農產品價攀升,直接導致下游產業鏈如麵包、蛋糕、巧克力全都跟進,後果是不好的。記得2007-2008年間石油和糧食價格飆漲,國際間多處傳出暴動,各地街頭抗議示威,此起彼落,社會普遍不安,這回據說比上次還要嚴重。
世界主要食品價格波動,根本原因之一是氣候異變,造成糧食產地受旱澇失衡影響,破壞了收成。稻穀產地如巴基斯坦、泰國、越南、中國等,都曾受洪澇侵襲。其中體會最深的泰國,從今年10月10日以來豪雨不停,全國77府中的38府都有泡湯之苦。除了逾百居民喪生、住所流失、作物受損外,將來對國內外食米供應有多大影響,一時還不得而知,世界首位稻米輸出國有此際遇,市場當然不免缺糧。至於國際小麥市場,因輸出大國俄羅斯今年遇長旱又逢野火肆虐,預計小麥產量大減,僅有去(2009)年的2/3。以致俄小麥禁止出口,從原訂今年年底再延到明年秋季,始考慮是不是開禁。貨源遭封鎖,麥價豈得不漲。
糧食危機發生的另一原因是國際游資流竄,以在市場興風作浪謀取暴利,然後飽食遠颺。上次炒石油、炒糧食異常順利,金融海嘯後國際糧市到貨不足,各地吃不飽飯的人已逾10億,糧食無疑是優良炒作對象之一。除了禿鷹級投機客掌握大量熱錢,伺機下手外,對沖基金、退休基金、投資銀行進行的糧食選項,莫不準備好炒作糧食賺錢。尤其令人感到不安的,是美國先後釋出巨額貨幣,做刺激美國經濟復甦的工具。這些從印鈔機印出的無本鈔票,重貶美國幣值,變成誰也不願把美金留著虧蝕,許多轉用來屯積糧食保本。原物料遭綁住,阻滯市場流通,糧食危機於焉形成。
從聯合國糧農組織宣告糧食供需失衡狀況,連年都有許多各據立場的機構、研究組織、學術團體、專家、學者等,紛發表糧食領域內不同項目的草根調查、推估資料,其中不乏有真憑實據者,但也多捕風捉影的說法,令一般人難以辨別。久而久之,心理就可能蒙上陰影,甚至造成恐慌,進而採取積存若干主要食品,於必要時應急。相關行動規模雖然不大,但人數多了就會聚集成可觀數量,影響到糧食供應、增加糧價波動、釀成不安。
「民以食為天」一向是人類社會的硬道理,一旦糧食市場秩序受到影響,相關各方面又乏高瞻遠矚策略牽引回正軌,就出現明顯短缺現象。糧食危機推上檯面,就是典型的例子,若是無力挽回,就會激盪成禍害。希望國際間能產生足以安定糧食供需平衡的力量,梳理出回歸於基本面的辦法,積極付諸實施。果能使農業生產從災害中復甦、市場有足夠倫理規範、社會人心不再生恐懼感,問題庶可得到緩解。這番聽來陳義過高的意見,似難企及,但卻是不安中的一個理性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