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增產稻米困難供應亞洲市場
2010-11-13 09:14:0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國際稻米會議」4年一度的全體會議,在越南經過3天集會磋商,已於9日宣告閉幕。這項全球最大的稻米產業集會,聚合相關約1000位學、產、官界代表,傳遞了當前稻米產業的資訊和赤貧者依賴米糧的殷切。而正當曲終人散之際,外電同時傳來全球稻米產銷第一位的泰國,飽受洪水侵襲,災情慘重。讓與稻米相關的全球菁英,帶著更深的憂慮回到工作崗位。雖然兩則消息碰在一起是巧合,但卻使大家加倍感覺到未來情勢險峻,得有充分心理準備來面對。
從2007到2008年第一波全球石油、糧食飆漲以來,糧食短缺已使人印象深刻。和稻米產業相關的產、官、學界菁英當然不會不知道,各地也不乏心頭籠罩著無米下鍋陰影的居民。所以國際稻米會議的活動訊息,社會一般都認為是老生常談,或甚至是徒亂人意,普遍冷漠以對。但是民以食為天,稻米產業供需失衡趨於嚴重惡化,而且每下愈況,終會演變為不堪收拾的結果。冷漠相對是不可取的態度,至少糧食危機惡化的觀念該建立起來,遇到和稻米產業相關的行動要積極參與。
時下稻米產業面臨的是什麼狀況,聯合國的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主席卡納約‧旺茲,向稻米會議傳遞的說法是:「我們必須現在採取行動,不是下星期、不是下個月、不是明年,而是今天。」若非問題迫在眉睫,卡納約不致如此語重心長,絃外之音尤其令人深感壓力。米糧是逾30億人口的主食,約當全世界居民的半數,數字龐大是明顯事實。而生產稻米的亞洲,就是5億6000萬赤貧者的住家所在,這些邊緣人每天只靠相當於1.2元美金活著,若沒有稻米供應,有何後果,應不難想像。
泰國居於世界稻米產銷第一位的國家,每年克盡國際社會責任,以適當價供應內外市場。即使年前糧價飆漲,也不曾以高姿態提些禁止米糧外銷的說詞。但是今年國際稻米會議透露供求嚴重失衡訊息時,適逢洪汜肆虐,從10月中旬後,大雨不歇。泰國76府中,曾遭水淹者竟達51府,澇害遍及東北、中、南部地區,目前造成203人喪生,近370萬居民受波及。災區房舍為洪水淹沒,莊稼受毀壞,雖然損失的最後數字一時還無法確定,官方已將這次洪澇,定位為半世紀來所僅見的天災。於是泰國既得救傷卹死、協助災區復元,又要擔負國際迫切需要稻米供應的使命,負荷是夠沉重的。
本屆稻米大會的主題明顯,就是改善稻米生產方法,充實世界稻米市場供應,以阻止貧窮饑餓人口再續上升。這個主題說來容易,做起來卻是無比困難,否則就不會有時下催促供應稻米的緊迫現象出現。稻米大會的聲明,強調要找出先進技術、資訊,供應給稻米產業增產,使亞洲窮人的主食不虞匱乏。道理是正確的,問題在於各主要產米國基本設施普遍落後,因陋就簡的生產條件,又容易受災害破壞。以這次泰國豪雨成災為例,雨止天晴洪澇消退後,能夠把灌溉體系修復使用,已屬不易,困難當前,不難理解。
因此,肩負著重建災區和供糧救急等雙重使命的泰國,似可趁機做「畢其功於一役」的算計。把稻米產業的基本設施,按現代要求的條件進行整建,然後適時由專家來指導增產技術作業,使增產供應市場不致淪為空談。不過,這樣最起碼的建議,我們在提出來的時際,都覺得負荷沉重。使用可觀經費挹注於單項傳統產業,究竟能有多少可能性,以往這類意見一次又一次提出,每次都抱著殷切盼望,不都是落空收場嗎。
不過,我們還是承認國際稻米會議組委的用心,在亞洲窮人面臨無米為炊時,提出增產保證供應的會議主題。
相信稻米生產國知道了這回事,也了解讓亞洲同胞免於貧窮饑餓責無旁貸,至於如何突破困難,完成使命,是對大家智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