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胡會化解還是傳達內耗和不愉快?
2010-11-17 10:05:0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國民黨榮譽主席、前副總統連戰,再次在海外和中國領導人胡錦濤總書記會面,這是一個可以有多面向解讀的場景。就兩岸大局言,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既可是政治的,也可是非正式的。連胡會在大陸是黨對黨,當然是政治的;但在海外,則是實體對實體。所以未能安排出兩岸領導人的正式晤面,與其說是形格勢禁,不若說兩岸領導人還未能創造出天與人歸的大好形勢。
雖然如此,兩岸的大三通加上ECFA,就如同連戰和胡錦濤會面時所說,ECFA簽訂之後,兩岸即邁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階段。今天的連胡會當然隨時可能變成馬胡會。而這正是兩岸以及舉世最關切的話題。若參考兩岸政治體制及相關任期的限制,馬胡會的最佳時機應在2012年底之前舉行,但看來還是好事多磨,只能樂觀期待。就次佳選擇言,今天的連胡會就兩岸氛圍和默契言,至少能如胡錦濤所傳達,可以通通氣,台灣可以傳達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遭遇的狀況,無論如何都具有相當程度的實質意義。
而連戰也確實藉由兩岸高峰會的機會,傳達了來自馬英九的訊息,除了非政府組織外,還寄望兩岸未來應能一起參與東亞經濟合作,並在ECFA的基礎上,使兩岸經濟能夠與亞太經濟合作接軌,讓台灣分享東亞區域整合的機會,從而擴展台灣的國際經貿發展空間。講得更直接,就是能讓台灣作為經濟體,能夠順利進入東盟的10+1或10+3,期望北京能樂觀台灣和東盟其他經濟體簽定自由貿易協定。
胡錦濤的回應很委婉,也很明確:凡屬兩岸涉外事務者,包括台灣民間組織參加非政府國際組織問題,都應經過兩岸溝通協商。胡錦濤說:有些不必要的內耗和不愉快的事情就可以避免,有些問題也可以得到妥善解決。胡錦濤的講話,不能不說還頗有針對性;但兩岸有那些事未能避免內耗和不愉快?胡錦濤沒有明白說出,對此,台北總統府的正式回應是,台灣人民高度期待參與國際社會,台灣唯有在國際上不被孤立、矮化,才能進一步強化累積兩岸互信、發展兩岸關係。
最近以來,兩岸究竟出了什麼情況會造成「內耗或不愉快」,是過去式或現在進行式?排除過去式,瞻望未來,相信若有內耗還不至於嚴重,況且也沒有爆發出來,至於不愉快的事情想來不會太少。退一步言,參與國際社會是一回事,如果說兩岸真有內耗,關鍵應該是台灣對美軍購和要求對岸撤飛彈,及其延伸出來的諸多問題。台灣的軍購嚴格說來是向美國交保護費買信心,除非有人想玩台獨的遊戲,否則軍購顯非急務。
再就撤飛彈言,對岸既已拋出可以協商的話題,就已明示台灣這是可以談的。台灣當局則認為沒有必要為此協商,而在對岸有無誠意。其實撤飛彈並非真議題,軍購亦然,而在兩岸有無可能出現軍事衝突,這既在兩岸領導人的意志和決策,也在兩岸人民的選擇。只要對兩岸大三通和ECFA稍有信心者,大概都不會認為兩岸還可能兵戎相見,甚至可以說兩岸因為大三通和ECFA及後續協議能順利完成,台獨終將消歇。
有內耗當然會旁生不愉快,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東京影展風波,這出在北京內部的溝通不足而非台北;但台北對兩岸政治對話的敏感,又令北京焦慮。例如馬英九最近強力澄清美聯社的訪問稿,傳達出馬英九2012年連任後也無準備政治對話的訊息。這對北京特別是胡錦濤而言,當然不會很愉快。在「先易後難」和「先經後政」的思路下,北京今天在心理上最迫切的或許不是實質的統一,而是能從台灣方面看到統一的遠景。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可收效於一時,但究竟可以維持多久?不論從格局或視野言,都非長久之計。若只有經貿上的利害考量而無願景,兩岸通通氣,是否就能排除內耗和不愉快,也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