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有較量但不能生死對決
2010-11-18 10:52:2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南韓首爾20國峰會以及東京亞太經合領袖峰會已經落下帷幕,被輿論稱為是美中對決的這兩次峰會,並沒有在困擾全球甚多的貨幣政策上取得共識。坦率而言,中國仍然沒有達到可以與美國對決的實力,但給美國碰軟釘子的力量還是綽綽有餘。中國比較幸運的是,在峰會之前,美國聯儲局已經宣布第二度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印鈔機開始啟動印刷6000億美金,這個做法引發國際社會的憤怒,連美國的盟友都難以沈默,因此,這些國家很難追隨美國,對中國的人民幣匯率說三道四。歐巴馬在外交對話和結束伊拉克戰爭議題上贏得的「明智外交」成果,幾乎全部消耗在貨幣政策上,美國陷入了「四面楚歌」,這是歐巴馬上台後意料不到的事情。
中美並非是對決,而是各說各話,各行其是,沒有產生交集。換句話說,美國在消費乏力、通貨緊縮、貿易逆差的困境下,採取印鈔票的方式,來帶動經濟振興,同時在刻意貶低美元價值的情況下,增加出口,從而提升就業機會。歐巴馬清楚知道,這種美國中心的政策導向會犯眾怒,但不這樣做,他自己的連任之路,將會進入死胡同。
而胡錦濤雖然繼續承諾人民幣匯率的改革,但他斷然拒絕美國的壓力,因為中國的國情不允許人民幣快速增長,在高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的大量破產,可能會帶來國本的動搖。
雖然中美兩國彼此指責,各不買帳,但是,雙方在為自己辯護的理由上,卻達到了驚人的「殊途同歸」。歐巴馬明言,美國的繁榮是世界繁榮的基礎,因此,量化寬鬆政策並非自私自利,而是擁有「正義的理由」;同樣,胡錦濤強調,中國的穩定,關係到世界的穩定,中國一亂,世界也不會安寧。雖然這樣的說法,仍然可以爭議,但美中兩個超級大國的前途,與全球的前途息息相關,卻是不爭的事實。
從一年前的中美共治,即G2概念的流行,到一年後中美兩國的劍拔弩張,甚至被形容成中美對決,可見目前國際關係的不穩定性,以及國際經濟金融秩序重整的艱難。
從現存的狀況來看,中美之間的貨幣爭端、貿易逆差問題,都難以一下子解決。美國將堅定不移地推動近乎零利率,「量化寬鬆」等政策,甚至在短時間裏還要大肆舉債,刺激消費,推動投資,增加就業;而中國也會頂住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並提升利率,遏制通貨膨脹,防止熱錢湧入中國搗亂。
但是,從長遠的國家利益和全球利益來看,中美兩國非但不能對決,還必須強化對話、交流與合作。美國在回歸亞洲的過程中,會與中國衝突,但是,這個地區的許多棘手挑戰,包括北韓核危機、緬甸問題,美國都需要中國的配合。對中國來說,不但在市場上依賴美國甚巨,即使在台灣問題、中日問題、南海領土爭端等區域焦點議題上,中國也必須與美國對話,理順美國,就等於在處理複雜的周邊關係上走了捷徑。說穿了,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利益,是美國維持超級大國的必要基礎之一,除非美國徹底走回孤立主義的老路,不然,這個地區它絕對不會輕易撤出。中美在亞洲,尤其是亞太地區,將會長期地互相競爭,互相利用,互相依賴,互相衝突,但雙方都會克制地做到「鬥而不破」,目前一觸即發的貨幣戰爭、貿易戰爭,甚至間接的軍事角力,都不會永久持續,更不可能變成你死我活的對決,而在亞太峰會上形成的推動地區自由貿易承諾,可能就是未來的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