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步入通脹 孕育三大風險

2010-11-19 10:39:1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國家統計局本月中發布10月份宏觀數據,其中最令人關注的,就是居民消費價格(CPI)超預期的「破4」,這個指標,顯示中國通脹已確確實實地降臨;預示中國經濟「高增長、低通脹」的發展階段結束,「低增長、高通脹」階段降臨;同時預警至少三大風險,可能伴隨通脹而至。 
 
中國的通脹,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當局迄今沒鬆口說通脹已降臨。國家統計局報告10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4. 4%,大大高於市場預期的4%。雖然大大突破了宏觀調控的預定指標,但官方口徑還停留在有通脹壓力、是通脹預期的階段。這也不奇怪,過去30年間,數輪通脹,都停留在內部講話中,哪一次對外正式承認過?
 
但學界直陳通脹已臨,且是指數高企、性質嚴重的通脹。中國社科院學者徐奇淵的研究顯示,中國的CPI五年系統性低估超過7%,可以被視為調整的痕跡。這意味著2007年至2009年期間,官方公布的CPI指數被低估了。雖然國家統計局立即反駁這一研究成果是「主觀推斷」,但有經濟學者說,徐的指控保守,現在的通脹指數,其實已經不是倍數,而是數倍。 
 
學界的言論,與百姓對通脹的「觀感」,就更加直白。中國民間,已經為通脹忙開了花。表面中國人富得流油,那些官二代顯奢華、駕豪車可以撞死人不陪命;那些富二代玩戲子、包模特搞得烏煙瘴氣。但那畢竟是少數人的把戲,更多的中國百姓,在為油鹽柴米而苦惱。
 
民間的通脹反應得五花八門,上海出現了所謂「CPI焦慮症」,在逆來順受中精通細算,算不出來只好自己著急;深圳主婦跑到香港去打醬油以應對物價狂漲;北京出現所謂「海囤族」,即「海量囤貨抗通脹」一族。除了這些刺激反應外,另一種反應,就是「儲蓄搬家」。中國各銀行的居民存款,在過去一月來大幅削減,顯示居民開始設法保值應對通脹。 
 
通脹的說法還有爭議,通脹來因則爭論更烈,包括官方部門,都在暗中互責,比較大的聲音,是說流動性的過剩、貨幣的寬鬆,帶來了通脹;但另一種聲音,則批評政府部門調控價格不力,市場供求關係調劑不當,為通脹推波助瀾;還有聲音在說,通脹主要毛病是輸入型, 通脹最大危險來自熱錢。
 
在事實上,中國今天的通脹,來自方方面面的助推,比如中國社會貧富的畸型,造成大量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而這些人又多是官商勾結,瘋狂炒作者,能從去年大蒜炒到今年蘋果。另一個重要推手,是大型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企業,這些企業占有國民資源,只為部門和部分人利益服務,其追求壟斷利益、高額利潤,令市場供求出現畸變,也令物價急速狂漲。 
 
中國的通脹,來得如此的複雜,去得那麼的多變,是講不清,理還亂,難以治的東西。過去30年,中國的多次變局,中國的多次治亂,都是由通脹引發,這次通脹,目前還沒有到「惡性」階段,但已埋下重大風險的隱患。 
 
這輪通脹如不認真梳理,可能誘發多重風險,其中較突出的風險,當有三個,首先在經濟上,可能誘發經濟的硬著陸甚至大雪崩。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看似已走強,其走勢還相當飄忽,「4萬億」大投資負面效應漸次顯現,而10年經濟高增長的主要支撐房地產,可能在一輪通脹中如支撐力耗盡,房地產的崩塌就是經濟崩塌。 
 
在社會層面上,眾所周知中國最大政治是「維穩」,「維穩」的主要招數是「花錢買穩定」。在花錢提升最低工資、基本就業保障的同時,花大價錢擴充警力。如此維穩,警權膨脹,法治變形,公安可以胡抓濫打,法院可以羅織罪名。通脹來臨,民怨四起,矛盾尖銳,分分鐘可能花錢買不出穩定。 
 
最後是政治層面上,中國面臨著五年規劃帶出轉折關頭,更將進入人事大調整的關鍵準備期,就算治政理念可互相妥協,核心利益爭奪卻逐漸尖銳。通脹過去曾引出政治風波、代際更替,現在仍有同樣的可能。
 
关键词:步入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