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金牌尊嚴激出的兩岸風暴?

2010-11-20 11:01:3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亞運跆拳道選手楊淑君日前出戰越南武氏厚,雖占盡優勢卻因電子襪不符規格遭失格裁判,喪失進軍金牌的機會。「陰謀論」隨之而起,台北媒體更罵成一片,如果當天中華隊的黃顯詠沒有拿下另一面跆拳道金牌,這種不滿情緒只會更嚴重。換一個場景,中國足球隊在4萬多名球迷面前再次敗北,以0:3輸給韓國隊,無緣晉級八強。廣州天河球場一片怒罵之聲,大呼「解散」。新華社為此發出專稿評論,以「嘆息、謾罵、嘲笑」形容現場情況,反映「民怨」之深亦可想見。
 
台灣反映出的是金牌的追求,批判所及,從裁判到主辦單位,無所倖免;大陸反映的是技不如人,甚至有北京的媒體檢討亞運金牌再多又有什麼用,拿到的多是冷門運動金牌。這是一種反差,都反映出在運動場上的匱乏和飢渴感。其中若有不同,就是從金牌量的追求到金牌質的計較。中國自兩年前舉辦北京奧運,一舉奪下54面金牌稱冠,若要更上層樓,自然會追求熱門運動,渴望在田徑場或足球場上也能爭取獎牌。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上海出身的劉翔,在雅典奧運的田徑場上奪下110高欄金牌,而有「中國有我,亞洲有我」的豪語;既而在北京奧運場上因傷退賽失金,京奧奪冠光芒似乎還留有遺憾,甚至有網民因失落感難以平衡,對劉翔未能出賽冷嘲熱諷,各種議論和猜測不一而足。但真正的遺憾不在劉翔有無奪金,而在田徑場上的一金難求,劉翔恰恰是唯一可以抗衡的指標人物,壓力之大也可想而知。
 
台灣限於體育實力和規模不足,仍停留在金牌數量的追求上,今年亞運即設定要能突破上屆的九面金牌,這既是自我期許,同時也是壓力。這種金牌飢渴幾乎成為全台爭看亞運報導最介意的焦點。典型案例是去年在香港舉行的東亞運跆拳道比賽,台灣選手曾敬翔出戰韓國選手宋智勳爭奪金牌,遭「惡意攻擊」竟飲恨失金。台灣政務委員曾志朗正巧在現場發飆抗議,並說:「失掉金牌事小,台灣的尊嚴不能丟!」沒錯,台灣的金牌尊嚴不能丟!這就是台灣在運動場上傳達出來的感覺。
 
由於兩岸對金牌的追求已然不同,北京更不會為一塊跆拳道金牌,招惹兩岸關係。是以楊淑君失金所以會傳出「陰謀論」即大可玩味。現場裁判當然有爭議,再加上台灣方面對韓國跆拳道裁判不公的刻板印象,認定菲籍韓裔裁判對台灣選手有預存立場,而中國方面又有技術裁判趙磊介入。更要命的是這場比賽的金牌得主恰恰是楊淑君過去的手下敗將中國選手吳靜鈺。面對此一場景,楊淑君先是愕然,繼之以痛哭和抗議,轉至記者會上又有台灣記者怒責主辦單位,引發兩岸媒體互嗆。本該單純的賽事姑不論其中是非究竟如何,發展至此當然已難善了。台灣體委會副主委陳顯宗又因「吞下去」一語用詞不當,再次引爆話題。眼見事態急遽惡化,馬英九也只有通過發言人表態「難以接受」,且嚴正要求調查此案。這已不再是單純的裁判不公,而是台灣要向對岸即亞運主辦單位交涉。
 
再就國際媒體的報導為例,英國電訊報就認為,其中或有「陰謀論」,恐怕會演變成兩岸關係緊張的政治事件。路透則認為,「跆拳道風暴讓亞運烏雲密佈」,還預言,這場體育糾紛,恐怕會演變成「政治風暴」。而各家國際媒體幾乎都為楊淑君打抱不平,台灣方面既有國際媒體的輿論支持,這口氣就更難吞下去;但這口氣又該找誰來宣洩呢?分明應是認定楊淑君電子襪涉嫌「欺騙」,且給予禁賽處分的亞洲跆拳道聯盟,或更上一級的世界跆拳道聯盟,怎麼會是兩岸的政治事件或風暴呢?
  
或謂:「兩岸無小事」,國台辦拖了兩天終見表態支持台灣選手,呼籲亞跆盟調查。但兩岸在體育場上對決奪金的場景,亦可以想見激動人心處,或許兩岸領導人也該為此傷傷腦筋,先「通通氣」了。
 
 
关键词:金牌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