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國土安全規劃緩解天災危機
2010-11-22 10:46:2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曼谷當局日前透露,為紓解曼谷大都會洪水為患的壓力,將實施一項5年計劃,投資160億銖,建造四條巨型疏洪道。完工後可把大量洪水引入湄南河及大海,以杜暴雨匯成洪澇,浸泡首都,造成居民損失。這項消息出現在泰國自10月以來,幾乎全境遭受洪水浸泡,曼谷僅僥倖得免的時候。對於都會區居民而言,真可以說是雙喜臨門,值得非常慶幸。當然大家也惦念著備受洪患蹂躪的51府居民,祈禱洪澇消退後的救傷卹死和復原工作,能順利推展,政府落實國土安全規劃以減災,正是最佳時機。
依據都會的地理特性,實施相當規模的預防災害設施,一般都屬於關鍵基礎建設。曼谷都市設在一個凹形環境裡,正當北方水流逕流入暹羅灣的路上,一旦 排水系統遇阻時,經常宣洩不及,就可能使都會泡湯。因此,投資啟動防杜水災計畫,毫無疑問是緩解災害的基礎設施。若以新思維考慮,是應該視影響生活程度,隨時進行規劃調整的。曼谷當局在備受半世紀來僅見的泰國洪汜壓力後,做了加強疏洪道建設的計畫,可算是適切的措施。
曼谷在凹形區域開埠,等於是在具相當風險地區容留百姓居住由來已久 ,在選擇上非無瑕疵。不過當年之所以有這般決定,無非是因方便取水、輸運及易於墾殖。以往居住的人少 ,災害並不顯著,尤其說不上威脅到生活。但是在居住人口迅速增加 ,與環境爭地、與水搶道的現象增加,衝突便逐漸尖銳化。災害風險於是迅速變高,每遇災難,就引發「社會脆弱度」大幅提升。近年曼谷成長,繁榮昌盛,卻也難免遇到在危地開埠發展的不良後果。今年洪汜「過門不入」,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曼谷當局搶在全國洪災還沒有完全成過去前,就宣布建設地下疏洪道5年計畫,是智慧性的抉擇。
我們強調新思維觀念,是由於國土安全問題,向為減除天災的必要措施,遇到災害頻仍,就得注意。曼谷當局基於安全考慮,做出強化都會基本設施決定,有其令人佩慰的一面。不過,國土安全應不僅曼谷一隅而已,安全應該是全面性的,是要有做徹底處理準備的。這次雨水成災,把泰國76府泡掉51府,使860萬人生活受影響。於今天災已進入第二個月,官方資料已有233位國民喪失寶貴生命,農稼損毀、房舍崩塌,都還不到最後統計數字出來的時候。經歷這次罕遇的天災,花大錢強化曼谷基礎設施,在優先順序上是應該的。到了災鴻遍及全國,則相關措施就宜有全面性考慮了。
所謂「危地不居」,從口號到落實,首先得確定何處是危地、危險度有多高,才能進一步引導、規範避開危地。或經由強化關鍵基礎設施,改善危地的涉危程度,足可使人民安居樂業,生命財產安全有充分保障。這就是國土安全規劃的基本道理,也是當前所迫切且必要的一項工作。這回泰國天雨成災,大家心理上都有難以承受之重,當局宜適時找到紓解的措施。若能依據天災資料,做一次認真的國土安全普查,做為安全規劃的基礎。普查範圍包括自然環境的地質、坡度、海岸線變化、淹水頻率等,建立完整資料庫。再妥籌財源,繼曼谷強化基礎設施後,推動普遍國土安全規劃。
金融海嘯後,許多國家乃至於地區,都體認到增加關鍵基礎建設的重要。一方面是啟動政府資源,推升國家現代化地位;另一方面則是確保社會安全,奠立內需優厚條件。曼谷當局的建設疏洪道紓解水患5年計畫,可以看得到政府的用心。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茲認為,大規模投資於基礎設施,是改變經濟型態的重要途徑,可為未來若干年的強勁增長做準備,不宜錯過機會。我們希望曼谷疏洪道計畫是開創性起步,是帶領國土安全規劃的里程碑,也算是對重大雨水災害的一種積極回應。
依據都會的地理特性,實施相當規模的預防災害設施,一般都屬於關鍵基礎建設。曼谷都市設在一個凹形環境裡,正當北方水流逕流入暹羅灣的路上,一旦 排水系統遇阻時,經常宣洩不及,就可能使都會泡湯。因此,投資啟動防杜水災計畫,毫無疑問是緩解災害的基礎設施。若以新思維考慮,是應該視影響生活程度,隨時進行規劃調整的。曼谷當局在備受半世紀來僅見的泰國洪汜壓力後,做了加強疏洪道建設的計畫,可算是適切的措施。
曼谷在凹形區域開埠,等於是在具相當風險地區容留百姓居住由來已久 ,在選擇上非無瑕疵。不過當年之所以有這般決定,無非是因方便取水、輸運及易於墾殖。以往居住的人少 ,災害並不顯著,尤其說不上威脅到生活。但是在居住人口迅速增加 ,與環境爭地、與水搶道的現象增加,衝突便逐漸尖銳化。災害風險於是迅速變高,每遇災難,就引發「社會脆弱度」大幅提升。近年曼谷成長,繁榮昌盛,卻也難免遇到在危地開埠發展的不良後果。今年洪汜「過門不入」,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曼谷當局搶在全國洪災還沒有完全成過去前,就宣布建設地下疏洪道5年計畫,是智慧性的抉擇。
我們強調新思維觀念,是由於國土安全問題,向為減除天災的必要措施,遇到災害頻仍,就得注意。曼谷當局基於安全考慮,做出強化都會基本設施決定,有其令人佩慰的一面。不過,國土安全應不僅曼谷一隅而已,安全應該是全面性的,是要有做徹底處理準備的。這次雨水成災,把泰國76府泡掉51府,使860萬人生活受影響。於今天災已進入第二個月,官方資料已有233位國民喪失寶貴生命,農稼損毀、房舍崩塌,都還不到最後統計數字出來的時候。經歷這次罕遇的天災,花大錢強化曼谷基礎設施,在優先順序上是應該的。到了災鴻遍及全國,則相關措施就宜有全面性考慮了。
所謂「危地不居」,從口號到落實,首先得確定何處是危地、危險度有多高,才能進一步引導、規範避開危地。或經由強化關鍵基礎設施,改善危地的涉危程度,足可使人民安居樂業,生命財產安全有充分保障。這就是國土安全規劃的基本道理,也是當前所迫切且必要的一項工作。這回泰國天雨成災,大家心理上都有難以承受之重,當局宜適時找到紓解的措施。若能依據天災資料,做一次認真的國土安全普查,做為安全規劃的基礎。普查範圍包括自然環境的地質、坡度、海岸線變化、淹水頻率等,建立完整資料庫。再妥籌財源,繼曼谷強化基礎設施後,推動普遍國土安全規劃。
金融海嘯後,許多國家乃至於地區,都體認到增加關鍵基礎建設的重要。一方面是啟動政府資源,推升國家現代化地位;另一方面則是確保社會安全,奠立內需優厚條件。曼谷當局的建設疏洪道紓解水患5年計畫,可以看得到政府的用心。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茲認為,大規模投資於基礎設施,是改變經濟型態的重要途徑,可為未來若干年的強勁增長做準備,不宜錯過機會。我們希望曼谷疏洪道計畫是開創性起步,是帶領國土安全規劃的里程碑,也算是對重大雨水災害的一種積極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