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新危機蘊含中美合作新契機
2010-11-25 19:37:5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約峰會結束之後,美國將在亞洲逐步建立新的安全保障機制,從傳統上說,與日本磋商建立新的戰略目標,顯然是題中之議。在東京峰會期間,美國總統歐巴馬與日本首相菅直人已經初步談及此事,部長級的事務性會談12月就會展開,明年初就會有結論。國際輿論認為,美日新戰略目標,一定是針對中國,在某種意義上說,對華政策是新美日安保共識的重中之重。其實,美國在尋找區域合作的主要夥伴時,日本已經不在第1位的排名序列上,中國早就脫穎而出,因為在經濟上,中國取代日本成為第2大經濟體,對周圍區域的影響力超越了日本;第二,在北韓、緬甸等熱點議題上,日本基本上沒有說話的餘地,而中國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是,今年以來,中美互動因為貨幣政策爭端和貿易逆差出現緊張對峙,再加上其他因素,竟然形成了某種軍事較量的出現,使地緣政治形勢大幅倒退。雙方雖然也想克制對話,但始終找不到突破點。中美兩國在平行線上移動,沒有交集。
但是,形勢比人強。如今,一個絕佳的機會出現了,那就是朝核危機的新進展。
史丹福大學國際核安全合作中心所長赫克爾透露,他在11月參觀北韓一個現代化新鈾濃縮設備,並被告知該設備已經開始生產低級別鈾,但是無法證明是否設備已經完全運行。消息披露後,美國和全球同感震驚。白宮立刻派遣特使波斯華茲走訪南韓、中國、日本,商量應因之道。一般來說,美國應該發表強硬聲明,譴責平壤行徑。但是,弔詭的是,美國特使在去北京前,在南韓表示,這是一個「不幸」的發展,但是尚未釀成一場危機,與美國特使相呼應,南韓外長也刻意淡化北韓濃縮鈾項目。對此,可以有兩種解讀,一是美國南韓吸取了「天安號」事件的教訓,在沒有想好具體的行動對策時,不要先強硬表態,最後弄得自己下不了台;另一種解讀是,先不要把事情弄僵,引發平壤對峙,而是跟北京好好磋商,讓北京介入施壓,發揮影響力的轉圜空間。事實上,後一種解讀更加符合邏輯。
北韓在這個時刻故意曝光濃縮鈾項目,一方面是轉移「王儲」金正恩在國內進行政治清洗的國際注意力,同時也給金正恩樹威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是增加與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但是,這個新危機的出現,給了北京相當大的機遇。首先,美國特使前往北京尋求中國支持的時候,中國正可以告訴華盛頓,不要在未來的美日新戰略目標磋商中,將中國視為第一假想敵,造成亞洲地區的新冷戰;其次,讓美國知道,如果沒有中國發揮地緣大國的影響力,美國回歸亞洲就會危機重重,荊棘滿地;第三,抓住時機,與美國磋商,如何建立以美中兩國為主導的亞洲地區,尤其是東亞、東北亞、東南亞的集體安全。
中國要防止美國及其盟國在亞洲擴展「北約」那一套,那對中國極為不利,中國不是亞洲的「俄羅斯」,中國的全球化發展要求中國成為亞洲各方能夠接受的領袖,而不是拉幫結派,尤其是只抓住北韓、緬甸這樣不那麼得人心的「極少數派」。換句話說,中國不要再糾纏在「睦鄰」政策這樣的小視野裡,更不要被「鮮血凝成的友誼」之類的老套綁住手腳,相反,要迅速建構中國自己的「亞洲戰略」,這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而中國「亞洲戰略路」的前提,就是理清與美國亞洲戰略的契合點以及潛在的衝突,磋商建立雙方可以接受的亞洲集體安全體系,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綱舉目張」,處理好與日本的關係,與北韓的關係等。
关键词: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