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勝中有敗.民進黨敗中有勝
2010-11-29 11:58:0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5都選舉」系列社論之2
國民黨勝中有敗.民進黨敗中有勝
關於台灣5都選舉,也許最獲人心的一句評論是:國民黨勝中有敗,民進黨敗中有勝。
國民黨穩住了北三都,但總得票數自2008年總統大選在此區大勝110萬票,變成倒輸40萬票,來回流失了150萬票,且在南二都崩盤慘敗。這自是「勝中有敗」。相對而言,民進黨雖未能使北三都翻盤,但總得票數相較於2008年增長了150萬票,又在市議會席次有長足增進,南二都更是從綠營的鐵板一塊變成一堵銅牆鐵壁。這自是「敗中有勝」。
然而,就在開票當夜,歷史已經翻頁。5都選舉的勝敗標準,未必能繼續成為一年四個月後2012總統大選的勝敗標準。屆時,候選人的對照效應變了,選舉議題變了,選舉層次變了;因而,或許勝敗的標準也會改變。也就是說,到時候,國民黨(馬英九競選連任)會不會延續5都選舉輸掉總得票數而輸掉總統大選?或民進黨(蔡英文是候選人)會不會延續五都選舉贏得總得票數而贏得總統大選?任人皆知的答案是:不無可能,但也未必如此。
因為,5都選舉畢竟與總統大選不同。比如說,民進黨在此次選舉中,將國家定位及兩岸議題完全遮蔽掩蓋,避而不談;但面對總統大選,卻無可能迴避這兩大議題。例如:民進黨現今反對「92共識」,但到總統大選,卻必須再說一次究竟反不反對「92共識」?在五都選舉中,民進黨可以說「ECFA是中央議題」;但在總統大選中,民進黨卻必須回答,是否延續ECFA及如何延續(反對「92共識」能延續ECFA嗎)?在五都選舉中,民進黨可將「10年政綱」擱置,但難道能到總統大選時還不端出來?
民進黨此次的「勝」,主要是勝在選舉技術演出的精妙,及由蔡英文主導的在氣質形象上的感染力。但是,這畢竟只是如一張面具搬地膚淺,未能根本改善民進黨的主體論述與內在本質。只要看蘇貞昌落選謝票晚會最後留下的數百青年群眾,已分不清他們是因樂團的感應而來或是為蘇貞昌而來,即知民進黨還是要回頭練一練紮實的基本功。
民進黨選票增加,或許印證了日前所說「深綠親娘」加「中間選民奶媽」的共育現象。一方面民進黨精妙的選舉操作所吸引來的游離選民,對民進黨深寄轉型蛻變的期望;另一方面,例如陳致中「一邊一國連線」深綠急獨的強固勢力,仍然深植在民進黨的神髓血脈之中。這種「分裂的支持」與「分裂的期許」,使得民進黨在道德號召、國家定位及兩岸政策上,皆陷於左支右絀的兩難之境。而此類矛盾錯亂,在2012總統大選中,皆將面臨考驗,無可閃躲。那麼,此次五都選舉民進黨在總得票數上的勝利,難道也能在總統大選中重現?
進一步說,民進黨亦不無可能在2012總統大選因選舉技術的精妙操作而致勝。但是,倘若仍然是憑藉「親娘/奶媽」的共育而贏得選舉,則如何以此種矛盾錯亂的體質執政?陳水扁8年主政「贏了選舉/輸了路線」的噩夢,正是「技術勝利/本質失敗」及「只會選舉/不會治國」的慘痛寫照。倘係如此,民進黨即使延續5都選舉的「敗中有勝」,而贏得了2012總統大選,那也將只是複製了陳水扁的宿命,而仍將走到「勝中有敗」的下場。
回頭看國民黨。馬英九政府兩年半來最重大的表現,是在國家定位及兩岸政策上建築了明確的架構;而此一架構又與台灣的經濟生路密切相關。從「92共識/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外交休兵,到直航、陸客來台、ECFA,百國免簽證……;這個架構雖絕非十全十美,且其中更隱伏了盡人皆知的風險,卻仍是台灣別無他途的選擇。相較而言,台獨可謂已是全無可能實現的歷史名詞,但為何仍有那麼多人沉溺於台獨的情愫之中?
馬政府應當致力的是:一方面努力體現此一架構給台灣人民帶來的利益與尊嚴,用實際政績說服人民;另一方面亦當深化關於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的討論,否則,如果仍讓民進黨壟斷「台灣代言人」及「愛台灣」的政治專利,又不能扭轉深綠「親中賣台」的疑慮,而出現了像此次南二都這般天塌地陷般的民心流失;則即使馬政府的政策是正確的,卻也不無可能輸掉大選。如前所述,陳水扁是「贏了選舉/輸了路線」,馬英九則不無可能「贏了路線/輸了選舉」。
勝敗相倚,吉凶相伏。國民黨勝中有敗,應謀敗中求勝之道;民進黨敗中有勝,則應避勝中猶敗之險。
(本報系聯合報系列社論,本報今日同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