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能力」與「治理感受」
2010-12-04 10:26:0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5都選舉」系列社論之7》
「治理能力」與「治理感受」
藍軍這次流失約150萬票,國民黨對此百思不解。執政成績尚稱亮麗,國際間都給予好評,何以許多民眾無法領會?這樣的思考,其實忽略了兩個重要環節:一是人民的實際感受,一是選戰策略的效應。
治理績效和選舉結果當然息息相關,台北、台中、高雄三位尋求連任的藍綠市長均順利蟬連,表示其施政績效受到選民肯定。至於國民黨的中央治理成績,未能有效移轉至五都,是因為市長選舉畢竟是地方選舉,選民會從其切身而熟悉的領域思考,把對中央的投射放在其次。民進黨這次能大打「治理牌」,原因也在此,因為根據縣市施政滿意度調查,綠營縣市確實領先較多,這是它的賣點。
除了政績影響選情,可進一步分析選戰策略的問題。看得出來,這次馬政府力圖改善選風,除了全力遏止買票、力抓賄選,還要對付地方派系的勒索和杯葛,忍受傳統樁腳的背叛倒戈。如此作法,勢必要付出選票流失的代價;而馬總統仍能堅持原則,其用心和無私值得肯定。
但正因為如此,不難看出馬總統兼黨主席的角色確實存在相互擦撞的問題;然而,影響藍軍選情更鉅的,則是國民黨戰鬥意識不足及組織動員僵化的問題。看民進黨這次打選戰,雖多是臨時成軍,黨內同志都立即組織人馬主動投入,不僅機動性高,求勝意志也極其強烈。反觀國民黨,卻往往是眾人袖手旁觀,就算黨中央分派支援任務,多半只是應景站台,看不出積極性。一個缺乏榮辱與共之熱情的政黨,面對一個鬥志昂揚的戰鬥團體,要靠什麼取勝?
政績數字是冰冷的,選舉動員卻是熾熱的;這也是馬政府中央治理成績無法滲透到社會,尤其是南部基層的主因。藍營民意代表一方面有義務向中央反映地方民意,另方面則有責任向地方民眾說明中央的決策;但大家看到的卻是,許多立委躲在國民黨的大樹下乘涼,怠於返鄉去經營選區,使得南台灣的藍營陣地日漸荒涼。國會議長王金平、大黨鞭林益世都出身高雄,黃昭順開出的票能看嗎?中縣大老的總統府祕書長廖了以、立委徐中雄等人束手看著自己家鄉綠化,真的是事不關己嗎?
政黨文化決定執政風格,政黨文化也決定戰鬥氛圍和陣勢。這次選舉,不少抹黑、造謠、謾罵的攻勢都是由綠營發動,這當然與政黨文化有關;可怕的是,這類惡質手段竟然也收效不小,從陳致中、莊瑞雄等的選票衝高即可印證。相對的,藍軍走的是白開水路線,這或應是民主政治的理想模式,但對偏好重口味的台灣選民而言,反而成了劣勢。「不屑爭辯」可能被說成「自知理虧」,回應緩慢則被解讀成其中必有弊端,不想回手就得一路挨打。問題是,打選戰,不可能避免交鋒;以民進黨的攻擊能力和機動性,如果國民黨不能增強整支部隊的向心力和緊急反應訓練,勢必要繼續吃虧。
郝龍斌、朱立倫、胡志強都是藍軍首選菁英,但遇上綠營的頂級挑戰者,卻飽受威脅;原因是,在親和力或直覺的感情召喚上都差了一截。而馬英九和金溥聰也都屬於同一類型,這就使得藍軍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更顯不足。其實,藍綠政治人物相較,與其說是「治理能力」的高下,不如說是人民對「治理感受」的差異;與其說是「能力」的高下,不如說是「魅力」的差異。在選舉中格外看得出這種不同的風格與類型。
這次選舉就像一場「太平紳士」與「變形金剛」的對決。國民黨認為自己的政績過得去,但一直陷於「溝通不良」的困境;而民進黨這隻變形金剛,不僅能快速組合出戰鬥隊形,能結合網民、青年軍和獨派團體左右出擊,更能使自己化身成和平天使。面對善於變臉易容的變形金剛,太平紳士如果僅有一張不擅表情、沒有溫度的撲克臉孔,終必是苦戰。
(本報系聯合報系列社論,本報今日同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