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在哪裡?國家在哪裡?
2011-01-04 11:30:1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華民國立國百年,在台灣的各項紀念及慶祝活動,今年一年裡將陸續展開,但如何評價中華民國,如何確認中華民國,這既是兩岸的難題,國民黨的難題,更是民進黨的難題,台灣和中華民國的關係究竟該如何釐清,非僅兩岸三地的人民和政治領導人無解,連國際社會也無解。
存在就是價值,或可視為過渡階段的自我肯定,但如何在歷史長流中找到中華民國的位置,更是文化自覺也是文化認同的首要任務,馬英九和蔡英文如何向歷史交代,如何向下一代交代,都在這裡要接受考驗,在海外的華人華裔,更是拭目以觀,多所期待。
中華民國立國百年,當然不是放煙花比氣勢、辦國際花卉博覽會和上海世界博覽會別苗頭的熱鬧氛圍,或是喊喊口號:「民國一百,樣樣精彩」所能替代;而是中華民國能否在中華文化傳統當中開創出上下維繫,且能讓兩岸人民多所肯定,不論在生活素質乃至精神生活上,有如司馬光形容光武中興:「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或曰:中華民國單就傳國百年論,信已超越多數偏安王朝,現代科技提供的生活條件,不論衣食住行,也遠邁前朝和對岸;人民精神生活不論形式和內涵,也絕非往昔所能想像;教育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也將啟動,非僅文盲歸零,加上各種選才辦法和開放社會提供的機遇,幾乎可用「野無遺才」來形容。至若共和制度和民主化的程度,更為曠古所未有。
但是橫梗在眼前的形勢,卻是兩岸分裂,中華民國退保台灣一隅;論國際形勢,更是百年屈辱尚待平復,來自各方的不確定感和挑戰,則是紛至沓來,少有寧日。藍綠對抗,看似政權之爭,實則為文化之爭。有心存割裂者,有冀圖僥倖者,或以為身處桃花源中,以無論魏晉為滿足。更嚴重的則以散播戾氣為能事,必欲台獨,挑起兩岸危機而後已。
台灣馬英九總統在百年文告中,發願要讓中華民國成為「中華文化的領航者」、「華人世界的民主模範」、「成為受人尊敬、讓人感動的國家」。姑不論馬英九在其執政的期間如何可能打下根基,至少刻畫出了中國人期待盛世再來的心情,無論如何都值得給予肯定。然而如何開創兩岸未來,馬英九則付諸闕如。必要提醒馬英九,兩岸議題是頭等大事,不能僅以眼前的「不統不獨不武」為得計,或單憑兩岸「百年和平」的訴求,替充畫餅。兩岸若有競爭,更要看到此起彼落的形勢轉移,崛起的中國正在展現前所未有的軟實力。
馬英九形容中華民國百年歷史,就如同一場跨世紀的接力,透過一代又一代努力才有今天。新的百年也是一個新的起點,只要全民努力,當能共創下一個百年盛世,從而走出中華民族的康莊大道。這是一個大題目,但還應該追問,中華民國從何而來,又該往哪裡去?作為國家,不論「一中憲法」的中華民國或歷史中國的正統政權,中華民國該如何定位?難道中華民國僅止於台灣而已嗎?又如何和對岸有一歷史的分享以及現實的接觸?
馬英九一再追問蔡英文是否承認「九二共識」,的確,這是民進黨執政時必要面對的,但蔡英文以國家認同的差異來回應,根本不承認存在什麼「九二共識」或「一中各表」,且反向質疑馬英九「彷彿對國家現在和未來的定位,還是不怎麼確定。」馬英九何以會在國家認同上遭遇質疑?蔡英文又從何確認台灣和中華民國?其實都是出於政治現實的考量。
必要指出,不論兩岸統一的形態如何,時程如何安排,一個無意於統一大業的政權,當然無從應對來自對岸對統一的要求;一個無意於統一大業的政權,當然無從應對來自內部否定國家認同的挑釁。一個無意於統一大業的政權,當然也無從應對來自國際社會的干預。馬英九或蔡英文若只知眼前,只知選舉,就算勝選,百年盛世和中華民國只會愈來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