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合會成立、期待更上層樓
2011-01-08 10:52:2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馬英九總統日前接見加拿大國會議員訪問團成員時表示:兩岸已從原來的對立、衝突,變成和解與協商,讓雙方人民感受到不同時代的來臨,並盼望和平發展能夠持續。這是馬英九上任後有關兩岸互動的基本表述。值得重視的是馬英九說,「不同時代」的來臨。何謂「不同時代」,抽象地說,歷史從此要改寫,寫實一點,應該就是馬英九口中的「黃金10年」,通過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改寫歷史的各種可能和期待。
在此同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和北京國台辦分別宣布,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正式成立,標幟兩岸官方進入制度化協商階段,而且是不折不扣官方對官方的協商,這就不僅是互不否定而已,更是兩岸經貿機制常態化的重要進展。台灣行政院公投審議委員會更在此前一天,連夜開會第四次否決了相關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公投提案。單就表象觀察,兩岸能由敵對狀態走向和解協商,確具開創意義,兩岸經合會正式成立,更是重要指標,應予高度肯定。
但有些事不能自我感覺良好,而且必要了解。依既定時程,兩岸經合會應在去年年底前即應成立,所以會出現延宕,當然事出有因。再就目前兩岸經合會的組織和功能觀察,兩岸經合會在成立的同時,不能不說已遭「虛無化」,即兩岸經合會僅僅是為了兩岸在經貿方面的後續協商,取得一個接觸平台,且僅限於兩岸經貿方面的事務性協商,甚至可以說,正因為兩岸經合會的成立,兩岸事務性協商反有矮化接觸層級之「妙用」,政治風險隨之降低。對照去年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成為媒體讀者票選出的年度頭條新聞,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就相關單位透露出的訊息可知,兩岸經合會僅僅是臨時性的、任務型編組的經合會,非僅「虛無化」,也留下了大疑團。若果原初設定兩岸經合會僅是臨時編組的協商平台,又何至於一拖再拖。去年底兩岸第六次江陳會後,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意有所指地表示,未來兩岸協商議題將會愈來愈難,兩岸協商會更加就事論事。並指稱過去江陳會是形式與實質並重,但未來的江陳會,將會愈來愈重視實質。兩岸協商至此似乎已進入盤整期,一時之間,不容易再看到新的突破,如果共識不足,信心難立,難保不會出現新的倒退。
在宣布成立兩岸經合會的記者會當中,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即澄清,各方對經合會如果有所「誤解」,可能係源自於北京與香港簽署的更緊密的經貿關係(CEPA),CEPA設有聯合指導委員會,該委員會設有聯絡辦公室,但兩岸經合會與聯合指導委員會完全不同。經濟部次長也是台灣方面的首席代表梁國新表示,外界指經合會將侵犯主權或造成兩岸共治,都是「誤解」,不可能成為「太上單位」。經濟部長施顏祥也「保證」說,經合會不可能會凌駕正常法律體制。如果再加上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此前表示,兩岸經貿事宜均接受立法院的監督,所有政治風險大概都可以趨近於零。
但必要指出的是,兩岸經貿愈走愈緊密,有可能排除各式各樣的政治效應嗎?這不僅僅是兩岸當局必要面對的現實,更是兩岸當局必要預為評估的大事。馬英九如果認定兩岸已進入和解、協商的時代,歷史也會因此轉向,那更應該珍惜兩岸經合會帶來的政治效應,擴大並強化兩岸經合會的功能,而且要看到兩岸大局的發展,讓兩岸接觸可以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