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中華文化是兩岸的共同責任
2011-01-17 10:49:3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京在象徵中國威權政治核心的天安門廣場,樹立了9.5公尺高的孔子雕像,頗引起各方的關注和議論。有人認為,孔學束縛了中國幾千年,中國社會的落後,近代的沒落與屈辱,孔子應該負責。但也有人認為,過去數十年,中共主導的政權不懂孔子對於中國的貢獻,不懂傳統文化對中國千萬人的影響,在那個驚濤駭浪的年代,毛澤東藉由批孔運動的合法暴力,打擊政敵、鞏固政權,但中華文化也因此受到莫大傷害。
在近30年的經濟發展下,中國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的進步,每一項都世界第一,每一項都讓中國人驕傲。但經濟不代表一切,當北京大撒鈔票救援非洲、中南美、甚至歐盟,當絕大多數的大陸中國人到世界各處趴趴走,自我感到強大的政治與經濟地位時,才驚覺文化的空洞,人性的冷漠與欠缺一個溫良恭儉讓的社會。
所幸,近年在中國有識之士關切下,中華傳統文化重獲重視,中國已在國內全面保全古跡,保護任何一個可以流傳後代的文獻,也不斷在教育人民,做一個有文明、有禮儀的現代人。在國外,目前已在96個國家開設320多家孔子學院,與台灣支助的一些台北國際學校,相互輝映,傳授中華文化,是一件大好事。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幾千年來,中國文化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春秋時代便有諸子百家學說的爭鳴,孔子的儒家學說,只不過是爭鳴百家中的一家而已。其他學說有主張清靜無為的老子、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實用主義而為秦統一天下的法家,後來都因不獲提倡而消失。
孔子是主張忠恕和中庸之道的,忠恕就是實行仁政、愛民;中庸之道則遇事持中道而為之,避免處事走極端。漢武帝時宰相董仲舒發現孔子的學說對統治有利,乃罷黜百家獨尊孔子,從此儒家孔子學說才成為中華文化的主軸。
孔子學說有什麼好處呢?中國人知道「禮義廉恥」四維、「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便都來自孔子的教誨。由此而使中國人成為一個有教養的民族……,這一切都得益於儒學。所以中國人在「五四運動」之後不信孔子,提倡「賽先生」(意指科學)和「德先生」(意指民主),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到文化大革命時連孔子在曲阜的祖墳都被挖出來,這實在是走上了文化的歧路!
不說不知,孔子學說不但影響了中國人,也啟動了歐洲近代的啟蒙運動,伏爾泰、狄德羅等近代文化先驅指出,正是由於吸取了孔子思想,打破歐洲世襲和神學統治,這才催生了自由觀、民主觀、人權觀、博愛觀、理性觀、自然神論觀及無神論觀等等現代觀念,促進人文、經濟、社會乃至科學等方面學說的發展。美國文明之父埃默森說:「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孫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第二篇中也說:「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義,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由此可見,中國人拋棄的東西,外國人卻當作寶貝。中國人長期忽略孔子,甚至誤解孔子,所以才會出現人心渙散、找不到生命價值和人生目標等情況。
現在問題來了,在中華文化復興的這一波浪潮中,兩岸爭搶正統地位。大陸方面,北京已豎起孔子的巨像,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說:孔子在中國是家喻戶曉、歷代被稱為「聖人」,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中華文化的名片……,台灣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在總統馬英九授意之下,認為中華文化在台灣沒有遭受文化大革命破壞,得到較好保存,這是台灣所擁有的優勢,有條件在「文藝復興」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劉兆玄要到大陸宣揚「王道文化」。但不論怎樣,總是好事,兩岸同為中國人,復興中華文化,兩岸都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