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毛澤東」時代悄悄降臨?

2011-01-20 10:41:0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誰也沒有想到,在五四運動近92年,中共建政60年多,批林批孔運動近40年之後,一座高達9.5米的孔子像在北京天安門以東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正式亮相,引發國際輿論的廣泛討論。「孔子回來了」這樣的標題,舉目皆是,這到底意味著什麼?當然,孔子的復活,並非是今天的事情,當「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各地的時候,人們已經可以看到,這個中國最著名的歷史人物、思想家以及教育家,早就從「故紙堆」復活,早就受到了「平反」,而于丹這樣的超級學術明星,也把孔子的「論語」,變成了「時髦文化」。儘管如此,孔子雕像在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天安門廣場隆重亮相,當然非同小可,仍然是值得討論的話題。

有心人把孔子雕像的高度,與天安門城樓中央的毛澤東畫像比尺寸,引發了有趣的政治聯想。其實,作為中國革命的倡導者,毛澤東對孔夫子的反感是眾人皆知的事情,毛澤東甚至斷言,如果共產黨哪一天請孔夫子「回來」,那就表明共產黨統治不下去了。毛澤東的這番感言,是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儒家高度政治化歷史的概括,因為歷代統治者,都喜歡抬出孔夫子,來維護千瘡百孔的政治統治。如今,北京當局高調推出孔子,是否會應驗毛澤東的預言,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去當真,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中南海並沒有將毛澤東和孔夫子視為「不能兩立」的政治符號以及文化符號,而是可以在天安門廣場並立不悖,遙相呼應,彼此互補的形象,這種多元共存的現象,顯示著當政者正在進行「告別革命」的歷史進程,彰顯出「與時俱進」的寬容。

這種「告別革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告別五四運動以來共產黨一直奉行的「打倒孔家店」思維模式。從內部的因素來看,毛澤東的共產主義「烏托邦」,以及改革開放之後的歷次道德提升運動,包括胡溫體制下的「八榮八恥」運動,都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果,社會價值體系的缺失,已經讓中國成為「道德真空」的狀態,共產黨無神論最為反感的各類宗教風起雲湧,方興未艾,因此,重拾復興孔夫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必要選擇,成為重建中國道德規範秩序的捷徑;從外部因素而言,「孔子回來了」,是對西方文化和宗教對中國「挑戰」的最佳應對,因為孔子學說在革命年代「被打倒」的時候,在西方仍然被視為是中國文化傳統和精神資源的最高代表,中國藉著經濟復甦走向世界的時候,難免令人擔心共產主義的那一套會否再度衝擊西方世界,而對於孔子學說,西方沒有排斥和恐懼。

此外,在兩岸交流日趨融洽,統一問題漸漸浮上檯面的時候,北京才感覺到,兩岸走向統一的基礎,不可能完全依賴強勢經濟帶來的「融合」,也不能依賴強勢軍事力量帶來的「恐嚇」,而是需要在和風細雨的文化傳統價值共用的基礎上,達成的共識。而台灣,除了陳水扁時期強硬推行的「去中國化」這樣一段扭曲的時間之外,依然是孔夫子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承載之地,因此,大陸也必須在傳統文化這一個最大的公約數上與台灣接軌,孔子可能就是「最好的橋樑」。

由此可見,於內於外,推廣孔夫子的「文化思想品牌」,對中國,對共產黨來說,都是有利的,除了對毛澤東的「亡靈」來說,有點諷刺的意味。但是,當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推動市場經濟的時候,已經開始了「告別毛澤東思想」的歷史進程,不足為奇。

當然,從一個更深的層次來看,在「孔子早就回來」的情況之下,讓孔子像在天安門廣場高高矗立,是否代表著「告別毛澤東」,或者說得更正確一些,在告別毛澤東思想之後,告別毛澤東象徵性符號的時代正在悄悄來臨?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