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美歷史關係看「地雷」之說
2011-01-29 10:55:2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雖然美中軍事交流,已趕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美訪問之前恢復,但胡錦濤風光回國之後,美中軍事關係仍有不少「地雷」。本期的英文「國防新聞」周刊即指第一個地雷,可能是歐巴馬政府可望在數周內宣布的提供台灣現有F-16 A/B型戰機的性能提升項目。除美對台軍售外,報導指出,美中軍事關係的地雷還有殲20隱形戰機、解放軍的航空母艦,以及航母殺手東風21D導彈等。
「國防新聞」說,北京的目標在奪取台灣,之後將蘇澳港建成潛艇基地,解放軍也將使用設有山洞機庫的花蓮佳山基地。在台灣到手後,解放軍武力可以在太平洋投射得更遠。本期的「國防新聞」周刊社論並呼籲歐盟勿解除對中國解放軍的「天安門禁令」。因為禁令一旦解除,歐盟國家將可對中國出售先進武器系統。
「國防新聞」是美國極右的言論,可說與中美發展既合作又競爭的戰略伙伴關係目標對著幹。但我們相信,中美這兩個世界大國,在21世紀未來的10年,互相合作維持亞洲乃至整個世界和平安定的格局已然形成,雙方關係一定是既有矛盾也有交集,一定會互相避開磨擦,增進合作,以利雙方的經濟與和平發展,不但不會發生熱戰,也不會落入過去美蘇對峙的冷戰狀態。
掀開過去的歷史來看,中美之間,不但沒有什麼深仇大恨,甚至還有很好的合作事例。1900(庚子年)義和團鬧事,八國聯軍打入北京,中國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賠款結束事件,唯有美國不要中國賠款,把賠款在北京創立了清華大學,造福中國青年學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美國尚未參戰,已由陳納德將軍以民間活動名義,派出飛虎隊到中國助戰。大戰期間,中美合作在中國西南邊境與日軍作戰,戰績輝煌。甚至在中國內戰期間,美國政府傾向於認為中共是個有效能的政權,而放棄對蔣介石政府的支持,迫使蔣於大陸未易手之前已經下野,由李宗仁出任代總統;而這時中共軍隊能順利渡江,一方面固然是形勢造成,其中不乏美國暗中助力。
解放軍攻入南京時,各國使館已隨國民政府遷移到廣州,唯獨美國大使司徒雷登不走,顯然他是在等中國新政府來接續中美關係,但當時的中共領導人並沒有體察到司徒雷登這番苦心。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這次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白宮時說,30年前,也是在寒冷的1月,另一位美國總統卡特站在這裡,歡迎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到來。那次會面是一個歷史性突破,中美實現了兩國邦交正常化。
中美之間最重要的領袖互訪30年來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972年尼克森的破冰之旅,他到北京會見毛澤東,由此消融了雙方的敵視。接著就是上述的鄧小平與卡特的會晤,不但中美建交,中國也開始了改革開放政策,推動市場經濟,並在全球化中得益,帶來今天的經濟繁榮。而這次胡錦濤訪問美國之所以特別重要,因為這次會晤是一個老牌大國與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一次平起平坐的高峰會議,為未來30年的世界大局定調,其意義自然非同凡響。
回顧中美之間過去的這些經歷,這兩個國家是沒有理由交惡的。只是由於過去中國從一個弱國的角度看美國,而美國又以一個獨強的大國地位來看中國,雙方辦起事來,自然有些突兀不平。現在大家都是大國了,平起平坐,有問題可以平等商量,一定要做到互惠互利,互相尊重,既然如此,也就不應該再發生什麼衝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