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中國經濟的動力與壓力
2011-02-07 10:08:3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兔年來臨,中國經濟在新一年裡,是動如脫兔,高速發展,還是龜毛兔角,有名無實,就是在中國經濟界中,仍有爭議。客觀地看中國經濟,這一年是起是落,關鍵還要看中國經濟有哪些動力,又有哪些壓力,是動力大還是壓力大。
對中國經濟看不看好,可能都相信,今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有兩大主要動力。首先一個動力,就是今年是為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共領政以來,均以以前的「五年計畫」和現在的「五年規劃」,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藍圖。而按規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通常是中央重視,地方來勁,各方動力十足,經濟會走得大紅大紫。
這次的「十二五」規劃,即將在三月的全國人大會議上通過實施。一個不成文的規律,是中國的規劃,單數年份走快,雙數年份放慢。今年是第十二個「五」,是雙數年份,本來是屬調整的五年,經濟相應要走慢。但按現在傳出的訊息,「十二五」規劃的五年中,中國領導層定調還要保持經濟快速成長,而地方的熱情更高,這就令中央和地方的指標,都往高了去訂,所以今年會與以往的同類雙數開局之年,在開局的氣勢上和未來的走勢略有不同,這不同就是動力十足。
再一大動力,就是結構調整的動力。也是在制定「十二五」規劃之際,中國領導層梳理出一條發展的新主線,叫做「轉變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方式」有很多內容,最核心的內容是結構的調整,包括由快向穩轉,由外向內調,由投資向消費轉等等,但一個最具體、最動人又最受地方歡迎的轉變動作,一個可操作的結構調整方案,是發展新興產業。
去年還在「十二五」規劃的起草期,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熱炒新興產業,多數地方更為之動作起來,層層部署安排。到得開局之年,就如大閘拉開,發展新興產業的潮水將奔騰而出,圍繞而現的大項目、大投資,當然會產生對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有動力自然會有壓力,而今年比較巧,動力與壓力是組合而來的。首先就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的大動力,有可能帶出從中央到地方的大項目,大項目又會呼喚大投資,最後可能帶出大泡沫。
為了防範開局之年的經濟過熱,中國領導層煞費苦心,不打算公布經濟增長等預測性調控指標,但這也難擋地方熱情。以經濟增長而論,目前地方定下的增長指標,絕大多數是在10%以上,說要增長15%的有,甚至預定要增長18%的也有。由於中國經濟已有泡沫,且資產泡沫迄今未擠,如此大舉投資,大上項目,對中國經濟不只有壓力,還可能推成新一輪的大過熱。
有熱的壓力,也有冷的壓力,那就是通貨膨脹。中國現在有沒有通貨膨脹,今年會不會有惡性通貨膨脹,迄無定論。經濟界有人認為,通脹在中國顯而易見,而且還有惡化的可能,預計今年中將現通脹高點。通脹如果升得過急升得過高,將會集中式爆發,那就有可能傷害到整體經濟。當然還有一派認為,中國目前還只是物價升過快,還不是通貨膨脹,因此不用著急。如果操之過急,實施貨幣緊縮政策和物價管控政策,反而可能兩頭受傷,既傷到實體經濟,又傷到金融體系。
目前當局對通貨膨脹,是只防不說,但事情不攤開來講,自然留下很多預期的混淆,也帶來不少政策搖擺,看看今年初的信貸政策,就會明白這通脹模糊論,其對經濟也是一種壓力。
今年就是這樣一個奇特的年份,有動力有壓力,動力本身就帶出壓力,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動力。這種動力與壓力交織的現象,對經濟走勢把握來說,增加了不確定性,對宏觀調控的實施來說,增加了難度。比如說「十二五」開局既要鼓動熱情,又要防止「大幹快上」,實在需要點技藝。
所以,對兔年中國經濟,不可因動力之強而盲目樂觀,也不應以壓力之大而一味悲觀。中國經濟過去30年,就是這樣走出來的,未來30年,可能還要在這動力和壓力的交錯中前行。
對中國經濟看不看好,可能都相信,今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有兩大主要動力。首先一個動力,就是今年是為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共領政以來,均以以前的「五年計畫」和現在的「五年規劃」,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藍圖。而按規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通常是中央重視,地方來勁,各方動力十足,經濟會走得大紅大紫。
這次的「十二五」規劃,即將在三月的全國人大會議上通過實施。一個不成文的規律,是中國的規劃,單數年份走快,雙數年份放慢。今年是第十二個「五」,是雙數年份,本來是屬調整的五年,經濟相應要走慢。但按現在傳出的訊息,「十二五」規劃的五年中,中國領導層定調還要保持經濟快速成長,而地方的熱情更高,這就令中央和地方的指標,都往高了去訂,所以今年會與以往的同類雙數開局之年,在開局的氣勢上和未來的走勢略有不同,這不同就是動力十足。
再一大動力,就是結構調整的動力。也是在制定「十二五」規劃之際,中國領導層梳理出一條發展的新主線,叫做「轉變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方式」有很多內容,最核心的內容是結構的調整,包括由快向穩轉,由外向內調,由投資向消費轉等等,但一個最具體、最動人又最受地方歡迎的轉變動作,一個可操作的結構調整方案,是發展新興產業。
去年還在「十二五」規劃的起草期,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熱炒新興產業,多數地方更為之動作起來,層層部署安排。到得開局之年,就如大閘拉開,發展新興產業的潮水將奔騰而出,圍繞而現的大項目、大投資,當然會產生對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有動力自然會有壓力,而今年比較巧,動力與壓力是組合而來的。首先就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的大動力,有可能帶出從中央到地方的大項目,大項目又會呼喚大投資,最後可能帶出大泡沫。
為了防範開局之年的經濟過熱,中國領導層煞費苦心,不打算公布經濟增長等預測性調控指標,但這也難擋地方熱情。以經濟增長而論,目前地方定下的增長指標,絕大多數是在10%以上,說要增長15%的有,甚至預定要增長18%的也有。由於中國經濟已有泡沫,且資產泡沫迄今未擠,如此大舉投資,大上項目,對中國經濟不只有壓力,還可能推成新一輪的大過熱。
有熱的壓力,也有冷的壓力,那就是通貨膨脹。中國現在有沒有通貨膨脹,今年會不會有惡性通貨膨脹,迄無定論。經濟界有人認為,通脹在中國顯而易見,而且還有惡化的可能,預計今年中將現通脹高點。通脹如果升得過急升得過高,將會集中式爆發,那就有可能傷害到整體經濟。當然還有一派認為,中國目前還只是物價升過快,還不是通貨膨脹,因此不用著急。如果操之過急,實施貨幣緊縮政策和物價管控政策,反而可能兩頭受傷,既傷到實體經濟,又傷到金融體系。
目前當局對通貨膨脹,是只防不說,但事情不攤開來講,自然留下很多預期的混淆,也帶來不少政策搖擺,看看今年初的信貸政策,就會明白這通脹模糊論,其對經濟也是一種壓力。
今年就是這樣一個奇特的年份,有動力有壓力,動力本身就帶出壓力,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動力。這種動力與壓力交織的現象,對經濟走勢把握來說,增加了不確定性,對宏觀調控的實施來說,增加了難度。比如說「十二五」開局既要鼓動熱情,又要防止「大幹快上」,實在需要點技藝。
所以,對兔年中國經濟,不可因動力之強而盲目樂觀,也不應以壓力之大而一味悲觀。中國經濟過去30年,就是這樣走出來的,未來30年,可能還要在這動力和壓力的交錯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