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同目標:所得倍增,消費提升

2011-02-10 11:52:3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這個題目是海峽兩岸政府今後共同的經濟政策目標,換言之,必須在人民所得上有真實的成長,才能有效促進民間消費的提升,這也才是調結構的硬道理。台灣在歷經金融海嘯造成基期偏低的情況下,2010年可以獲致10%的經濟成長率,與中國大陸相近。然而,進一步觀察,兩岸政府都面臨不在僅僅以成長快就能滿足民眾的期待,而是在所得與消費上要有實際增長。
 
中國大陸過去20年的快速成長,名列世界前茅;台灣在成長上有了一陣子的沉寂,但在2010年繳出漂亮的成績單。不過,卻也共同面臨在成長與分配上要能雙獲解決,才能獲得民眾掌聲,缺一都可能面臨民意極大的挑戰,這不能不說是兩岸政府共同所處的境域。
 
先談台灣,過去10多年來,不但經濟成長處在低檔,甚至還有人稱之為「失落10年」,這1年多以來,正慶幸快速擺脫金融海嘯的衝擊,然而所得分配不均的M型化現象似有加深,以致中產階級進一步式微與失落,造成中低收入家庭擴大,進而影響民間總體消費,也使國內需求無法顯著回復,進而成為帶動經濟成長的重要來源。
 
這種現象似乎已成為台灣社會潛存的火藥庫,如果不小心回應,輕者使政府許多施政大失民心,重者使好政策也無法順利推動,近日的國民年金調整或公教人員退休金享有18%優惠利率的爭議,在在可以感受到政府動輒得咎的困境。這現象的根本性原因就是所得、財富分配的愈趨不平均所引起的。
 
因此,公教加薪甚或民間企業帶動加薪,的確應該成為政府不可掉以輕心的議題。如果長期經濟成長無法為民眾提高薪資,讓勞動階層改善生活,那麼這個政府的經濟或民生政策是無法讓民眾埋單的。因此,台灣政府必須用和過去10多年不一樣的角度思維去看待這個問題。過去總是視薪資提高為成本增加的一環,為了出口競爭力而大多採取抑制的政策。今後應以中國大陸與外國人入台提高在台消費來支持工資上漲,消費增加,進而提高台灣人均所得,使成長和消費、福利成正向關係。
 
再談中國大陸,讓局部人民先富起來的目標已達成,今後也要藉由工資的提高,不但平均化所得,還要提高內需購買力,壯大中國大陸內需市場,使龐大的中國逐漸轉變成有更大比例的成長動力來自國內市場,這也才是中國經濟真正自主成長的落實。從今年開始的第十二個5年計畫,讓沿海地區人均所得倍增,已成為政策共識。這也是以所得倍增來提升消費的重要一步。
 
有著龐大內需市場的撐腰,中國經濟不但可以由「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可以把製造業比重降低、服務業比重提高,也才可以把出口部分轉向優先滿足國內需求;同時,在內需擴大下,也才可能避免過分追求國際貿易的順差,取而代之的是轉為平衡的對外貿易。這些轉向也共同支持民間薪資所得倍增成為可能,同時,也才能有效支持民間消費的提升,使所得與消費成為正向影響的因子。
 
兩岸共同在追求所得與消費雙向提升之際, 又因為已簽署了「經濟合作協議」ECFA,因此可以在更多的互利、互補基礎上相互拉拔,相互作出良性的競合。如果能深化到相互投資、相互參股,那將是另一股帶動兩岸經貿進入更高合作的新趨勢。所以,兔年展望兩岸經濟,不但各有各自樂觀的一面,更有合作互利的「和平紅利」,兩岸政府和產業應善加珍惜,掌握此一機緣,用更多善意讓此一良機獲得充分發揮。
 
关键词:共同所得倍增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