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通膨輸出與經濟風險
2011-02-11 10:46:5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的貨幣寬鬆政策和中國的人民幣政策,一直受到各國關注,巴西總統最近抓住這個議題不放,甚至還有上告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說法。這類國際經貿糾紛,由於缺乏有效的組織與國際制約能力,通常也只能淪為口水戰,真正引發實際作用者少。不過,這樣的言論似乎反應出通膨在國際間流動,甚至有通膨輸出的危機,倒不能不留意。
美國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QE1到QE2)貨幣寬鬆措施,放出大量美元充斥全球資金市場,當然是國際金融無法穩定的原因。不過,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即貨幣氾濫卻是全球一致對抗金融海嘯所帶來。在海嘯期間,各國受害於流動性不足,因而必須大量印製鈔票,往市場傾倒。希望藉此換回瀕臨凍結的流動性。這也是水漫金山寺的寫照,這固然使流動性危機脫困,但後遺症就是流動性過剩。
美國在QE1和QE2大量印鈔票,為什麼反而在美國沒有通膨壓力呢?主要是因為部分美元流向國外,反成了外國的準備貨幣,這自然可以讓這些剩餘的美元不在美國本土使用,所以對美國自身之通膨沒有影響。反倒是其他各國為壓抑對美元之升值,只好拚命收購美元,放出大量各國自身貨幣,這也是其他國家(主要指中國)反而有通膨壓力的原因。美國印了美鈔卻可置身於通膨之外(free-pass on inflation),就是這個道理。這種原應發生在美國的通膨壓力,反而轉到中國等國家,就是通膨輸出的一個顯例。
為了紓解此一壓力,中國銀行陸續允許美國人民開立人民幣戶頭,都是一種洩洪的措施,以鼓勵全世界持有人民幣。這也間接促成人民幣的國際化,或把人民幣推向世界性準備貨幣,類似美元成為國際性準備貨幣的歷史經驗。然而,對於中國而言,資本(capital)累積和資產(asset)累積的差距愈來愈大,這部分差距正是散在全球各地的流動性不安因子。
對類似中國處境的各國來說,面對此一情勢,其實只有兩種選擇,而且還都殊途同歸。一是繼續維持阻升本國貨幣(例如人民幣),那麼就只有繼續收購美元了;另一是放手讓人民幣升值,透過貿易與匯率市場的調節,把龐大的貿易順差降低回歸到新的均衡。不過,如果人民幣不升值,那麼就會不斷累積美元外匯,釋放更大量的本國貨幣,則通膨引燃,則國內物價的上漲也會使出口受阻,進口增加,藉此調和貿易差額。
因此,回歸到經濟本質,類似中國大陸的經濟情勢,似乎只能在人民幣升貶值間選擇。但其最終之均衡相同:不是透過物價上漲,就是透過人民幣升值,才能再度找到新的均衡。然而,就政治層面,這兩者都非政府所樂見。通膨為害甚大,相信不是任何政府所樂見,但本國貨幣(人民幣)升值,則可能在短期內造成出口廠商營運上的困境,甚至出現倒閉的風潮。
所以,各國政府在面對此一兩難局面,都沒有兩全其美之計,大概只能視所處之情境,作機動性調整。初期可能大多傾向人為干預匯率,避免立即帶來國內廠商經營調適的困難;不過,若在短期內無法對抗來自國外的壓力,則勢必要對此種通膨輸出的決策再作修正,否則壓力不斷竄升,就是全面失守的危機。中國在力抗人民幣升值時,似乎也必須考量此等風險。這是今年全球經濟的一個潛在危機,值得密切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