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與泛阿拉伯國家的民主風潮
2011-02-23 10:26:4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近期以來,國際上發生了兩樁可以拿來相提並論和相互對比的有趣政治現象:一是比利時陷入無政府狀態,但社會秩序與機能仍維持正常運作,大眾交通系統、警政保安措施依然井然有序,沒有絲毫的亂象。另一是自北非突尼西亞發生茉莉花革命,民眾起而示威,獨裁者下台逃亡出國之後,在泛阿拉伯國家中掀起了一連串的民主運動效應,許多獨裁國家的民眾都紛紛起來反對各該國專制政權,逼迫獨裁者下台。但獨裁者有的走了,如埃及的穆巴拉克,有的則採取鎮壓手段,不肯下台,如利比亞的格達費。甚至連伊朗的示威民眾都站出來高呼「獨裁者去死」,矛頭對準了總統艾馬丁加德。
這一波泛阿拉伯民主運動,正在中東蔓延,許多政治、宗教甚至激進恐怖組織團體都將爭著在這次混亂中摸魚,最後會由那一派漁翁得利,目前是個未知之數,雖然,誰也不能肯定,這些中東國家推翻了獨裁政府之後,就能實現民主政治,但變總比數十年一絲不變好。因為,民主之途雖然仍很遙遠,但通過這次的變,總算找來了一線實現民主政治的希望。只要有人敢站出來,「雖千萬人,吾往矣」,以大無畏的精神倡行民主、促進民主,終將使泛阿拉伯國家的人民能享受到真正的民主生活,最少能擁有較多為普世認同的生存權利!
比利時則是一個民主政治已臻於成熟的國家,他們懂得什麼是民主,碰到任何問題,都必須依民主的規則而行。而民主規則的最大好處是權力轉移必須通過和平而非暴力手段進行,由此保證了政權轉移時不需要流血,不需要千萬人頭落地。
比利時在去年6月13日的大選中無政黨過半,虛位元首亞伯特國王連續指派多位特使斡旋兩派組成聯合政府,但始終徒勞無功,擁有600萬人口的荷語系和400萬法語系人口的領袖硬是不肯妥協。
在上個月打破荷蘭1977年寫下的西歐國家215天無政府紀錄後,比利時於本月17日超越伊拉克去年保持的248天無政府紀錄,成為全球時間最久無政府國家。比利時的「標準報」語帶諷刺地在頭版打出「終於!我們也是世界冠軍」的斗大標題。
比利時青年上月底在網路串連發動名為「恥辱」的大遊行,另外有人發起蓄鬍至新政府成立,更有女性國會議員呼籲婦女同胞,共同響應「沒有政府就不行房」的號召,替新政府催生。
無奈的比利時青年效法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以比利時美食為名發動全國薯條免費吃的「薯條革命」。更有人號召249人裸體遊行,以象徵249天無政府。結果在攝氏6度的低溫下,只有10多名青年響應脫衣行動。
比利時人雖對無政府情況感到「受夠了」,許多人上街遊行,高舉著「團結」、「荷語、法語一家親」的標語,但在遊行中沒有發生任何衝突事件,一切在和諧中進行。比利時人其實沒有「恥辱」,他們得到的是「光榮」。
民主政制的目標,就是要使政權轉移不鬧出禍亂,比利時人可說是深刻體會民主的真諦,所以,選舉後成立不了新政府,大家只有等。
亞伯特國王已責成看守財政部長在3月1日以前回報斡旋兩派人馬的情況,務必讓雙方坐上談判桌。但有人認為這件事比利時人是無法解決的,最終還要請來國際知名人士居中調停。
比利時人因語言不同而鬧不和,但他們懂得遵守民主規則,最終必能和平解決。至於泛阿拉伯國家的民眾,他們既已從民主中覺悟,也將必能爭到他們應得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