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避免利比亞的血腥屠殺?
2011-03-03 10:52:3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利比亞局勢已經到了最後關頭,政治強人格達費已經沒有出路,問題是,被稱為「瘋子」的格達費,誓言血戰到底,他決定打開武器庫給支持者,首都的黎波里的血腥之戰,恐怕難以避免。而已經宣布辭職的內政部長更透露,格達費可能會在最後時刻,使用尚沒有銷毀的化學武器,這令全世界相當擔憂。面對這樣的局面,聯合國終於召開緊急會議,安理會一致通過決議,對利比亞當前局勢表示嚴重關切,並決定對利比亞實行武器禁運、禁止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和其家庭主要成員等人出國旅行,並凍結格達費和相關人員的海外資產。中國和俄羅斯也投下贊成票。
國際社會都很清楚,利比亞局勢發展至今,制裁根本是遠水不解近渴,西方國家提議聯合國安理會討論制裁案,主要還是傳遞兩個資訊,一個是等同宣布,國際社會不再認同格達費擁有執政的合法性,一個是等同宣布國際社會支持利比亞的人民,也不會對可能出現的血腥殘殺坐視不理。
但是,與西方國家比較,聯合國的表態更為重要,因為這是世界的共識舞台,令人關注的是,在聯合國的幾乎所有涉及主權國家的具體制裁案,都是由西方國家主導,發展中國家被動跟進。同樣,這次對利比亞的制裁案,仍然由西方國家提出。眾所周知,不要說制裁對目前的利比亞沒有意義,即使在格達費權力依然穩固的時候,洛克比空難案之後的長期制裁,也是效果甚微。其實,目前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避免利比亞首都被血洗。美國總統歐巴馬明確提出,格達費應該離開利比亞。這當然是好的結局,但是,格達費會否這樣做,什麼國家會收留他? 這就向國際社會提出一個嚴峻的挑戰:有沒有可能產生一種國際機制,能夠給臭名昭著的獨裁者們一個下台階,一個避難所,以防止同歸於盡的大屠殺的出現?
毫無疑問,從道德的角度來看,任何給獨裁者庇護的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而國際法庭才是正義的象徵。但是,從生命的最高價值來看,在擁有核子武器和化武的時代,如果獨裁者們在人民革命的大潮流下,走投無路,鋌而走險,貿然進行大屠殺,成千上萬的無辜民眾或許成為犧牲品,那種慘烈,是否應該避免?我們設想一下,穆巴拉克如果沒有退路,埃及是否也會像利比亞一樣血流成河?在伊拉克,如果當時總統海珊全家能夠安全避走他國,是否民眾就可以少犧牲很多?
回到聯合國制裁案,從聯合國以往的歷史來看,在公義共識的原則前提下,聯合國決議干涉一個獨立國家內亂,或者紛爭的成功案例並不多,即使是最近的阿富汗案例,也是爭議相當多。這主要在於國際社會的發展不平衡,以及西方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立場常常處於針鋒相對的狀態,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立場也是南轅北轍。因此,從利比亞的局勢發展來看,除了利比亞國內形勢徹底逆轉,格達費政權被推翻,新的國家機制在協商談判後產生,在一段不可知的時間之後,迅速恢復與國際社會的正常互動, 聯合國的制裁恐怕難以遏制事態朝最壞的方向發展。反而,可以預料的一種可能性是,聯合國制裁案通過後,國際輿論紛紛譴責格達費,全球民眾在電視鏡頭前看到大規模屠殺的發生,以及因為利比亞局勢造成全球油價大幅飆升,給世界經濟帶來不可測的危機,美國和北約組織再度「替天行道」,出兵利比亞,遏制格達費的最後屠殺,維持秩序,保護利比亞油田的運行。這樣的結局,還是回到了波斯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正在進行的阿富汗戰爭的情景,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國際政治秩序的格局,也沒有給領土國家和全球化政治的未來帶來新的啟示。
由此可見,在解決區域爭端,或者領土國家的大動盪時,聯合國機制依然作用有限,只能表達某種國際社會的主流價值判斷,帶來某種國際輿論的壓力,而真正起作用的,依然是大國,尤其是美國所代表的西方大國,而大國如何表態,如何介入,所依據的並非是作為世界普遍價值的公義公平,而是常常依據大國自己的國家利益,和他們的全球戰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