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否美國總統此時的最佳選擇

2011-03-07 10:47:2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2日在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上強調,美國正與中國競爭國際影響力,「讓我們把堅信的道德,人道及做好事放一邊,就談現實政治,我們正在跟中國競爭」。
 
希拉蕊是個口直心快的女人,由於國務院預算被大幅削減,將嚴重影響美國外交的安全,減弱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她舉亞太地區為例,謂中國正邀請所有太平洋島國訪問北京,款待好酒及美食;若有人認為在與中國及伊朗競爭的世界裡,撤除人道援助不會減損美國影響力,「那絕對是錯誤的看法」。她說,在斐濟群島,我們的預算已少到只能在那裡的公使館裡升起星條旗,「中國則正在支持斐濟極權政府」。這段話,不但已把中國與伊朗相提並列,成為美國的敵人,並且指責中國在斐濟支持極權,那是中國人最忌諱的「說滿話」。中國流行一句俗語「滿飯可吃,滿話不可說」。
 
其實,隨著經濟、軍事的消長,此起彼落,那是極其普遍的事,用不著緊張。這裡有一組數據,是著名英國經濟學、歷史學家麥迪遜統計出來的,按購買力折算,1700年,中國生產總量是世界的23.1%,印度是22.6%,歐洲是23.3%(美國當時還沒有誕生);1820年,中國佔32.4%,印度佔15.7%,歐洲佔26.6%,美國佔1.8%;1890年,中國佔13.2%,印度佔11%,歐洲佔40.3%,美國佔13.8%;1995年,中國佔10.9%,印度佔4.6%,歐洲佔23.8%,美國佔20.9%。以上數字證明,國家興衰與生產量是成正比例的。中國原本生產量最大,鴉片戰爭後,便一直衰落下去了,幸而1995年是改革開放之後,才能回升到10.9%,否則可能連印度都比不上。
 
由希拉蕊在美國國會的證詞,說明美國官方對中國崛起是很妒嫉的,所以美國與南韓由2月28日起至3月10日在太平洋地區舉行的「關鍵決心」和「禿鷹」聯合軍演,表面說是針對北韓可能有所謂「劇變事態」的應變演習,但目的其實在於確立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向正在崛起的中國作出暗示。
 
一些軍事觀察家批評,美國這種做法,除炫耀軍力,彰顯其在亞洲「軍事存在」外,其結果只能是更加複雜化並惡化地區緊張局勢,而無益於地區的和平穩定。
 
日本防衛省就乘機指2日有兩架中國海軍軍機飛進釣魚台海域,不過,又說中國軍機未進入釣魚台「領空」,向西南飛去,所以日本對此事未提抗議。
 
針對美國和南韓軍演,北韓表示將以「全面戰爭」的方法,對付韓美的「局都戰爭計畫」;將以「朝鮮式的核遏制力和導彈打擊方式」,對付韓美的核威脅和導彈威脅。不管北韓的強硬語氣是否轉變為行動,在此敏感時間,美國在太平洋所表現的高姿態實在沒有必要。
 
雖然,為了應付利比亞的緊急時局,美國航母戰鬥群已通過蘇彝士運河開到地中海,應付隨時會發生的戰爭。但總的來說,美國還是希望能通過軍事壓力使格達費屈服。「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中國孫子兵法的最高招,也是美國在應付利比亞問題的最佳選擇。
 
在太平洋軍演上,北韓已說出了狠話,美國不考慮「擦槍走火」的可能,盡量避免。必須想到,去年的天安艦事件,延坪島砲擊事件,若沒有中國從中斡旋,其後果將會是怎樣的。
 
固然,美國務卿希拉蕊、白宮發言人卡尼都口口聲聲強調,格達費若仍把槍口對準利比亞人民,美國就會考慮包括軍事行動在內的各種選擇。但即將辭職的美國國防部長蓋茲,25日在西點軍校演講時說得好:「如果未來任何國防部長建議總統再向亞洲、中東或者非洲大規模派遣地面部隊,都應該檢查他的腦子是否正常。」 
 
关键词:是否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