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車9天走不到11里路的話題
2011-03-08 10:17:2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經濟快速成長、出口暢旺的狀況下,印尼出現了港口運輸設施無法負擔蜂擁而來的貨物和運輸卡車。從西爪哇孔雀港到蘇門答臘東南巴果亥尼港的道路連日遭壅塞,綿延11公里上有2000輛卡車動彈不得,等待較久的已耗掉9天時間,官方對此有一籌莫展的無奈,所可能造成的多方面損失難以估量。但莫以為只是印尼有這般困窘,出口較印尼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泰國,也有相類似壓力。面臨如此現象,幾連怨尤的時間都沒有了,為今之計,是政府和民間要調動最大的積極性,就遭遇的困難制定妥善政策,展開全面紓解。
貨流不暢、交通壅塞並不是短期間內形成的,政策短視、人謀不臧造就發展瓶頸,是關鍵之一。以往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緩慢,突破困境的能力不足,養成了因循敷衍的格調。相沿成習,縱使各方面機會隱約可見,甚至已到了迎面而來的地步,都見不到相關方面有效的因應對策。東盟組成運作逾40年,以往有組織性質和磨合問題,形格勢禁,因而不見明顯績效。但是近年區域經濟整合逐步實現,自由貿易區域化且行之歷有年所。而東盟各經濟體在基礎設施方面,還是持開發中國家的心態,終而遭遇到困難、挫折和損失。
印尼西爪哇孔雀港聯外道路堵塞,起因於擔負運輸的渡輪8艘進廠維修,影響到通往巴果亥尼港的運量。但是這樁事件阻礙了首都雅加達等印尼群島各地區的經濟和貿易,可見環環相扣,遇到事故就足令人側目。印尼有1萬8108個島嶼,其中約6000個島有人居住,群島間往還,大多靠渡輪;另首府雅加達居民1200萬,近年還在迅速增加。如此特殊的地理人文環境,經貿不發達時,交通尚可以因陋就簡維持。一旦興旺,缺乏足夠的關鍵基礎設施,就可能動輒得咎,行不得也。
早在2009年間,南洋諸國經濟在國際金融海嘯的狂潮中,逆勢攀升,印尼大都會交通已紊亂不堪,改善倡議此起彼落。輿論則一再直言,交通若不全盤整頓,將堵塞印尼生命線。西爪哇至蘇門答臘間貨流欠暢,只算一次警報,還沒有堵塞掉生命線。再無良策和積極動作,怕是雅加達預定2011年動工,費15億美金建造的一條14.5公里長捷運路線,縱能實現,功能又不足應付新的情勢了。外界邇來也盛傳,當局對港口、渡輪、鐵公路網路,將有妥善規劃,各方拭目以待。
若干年來,我們遇到機會就振臂高呼,東盟國家應該摒棄開發中國家得過且過的心態,並把外面世界強化基建設施的觀念引進來。所以對印尼這回孔雀港聯外道路遭卡住,所做種種批評與建議,非只對印尼說,也對泰國政府和民間掬誠表達。力爭上游的經濟體若依正確趨勢制定發展的措施,真的有「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的迫切感才好。目前東盟經貿面臨壓力多,但情況都是一片大好。以泰國為例,2010年出口成長28.5%,收進1937億美金挹注於國計民生,在東盟居於數一數二地位,若不把交通設施搞好,使貿易和觀光業兩大收入最豐碩的項目弄砸,後果怎堪設想。
除了印尼有國際知名的交通窒礙,印度是亞洲地區另一個為交通不暢而頭疼的大國。也許是樹大招風,也可能是對每年賺進大把美金的經濟體,不用於改善交通設施看不下去。國際各種媒體三不五時就用「印度經濟被交通事故撞傷」做題目大做文章。交通設施不改善,除了風評不好,出門就挨堵外,世界銀行估計,在2020年以前,全球每年車禍死亡人數將從120萬人暴增至200萬人,以經濟蓬勃發展的開發中國家受害最大。泰國已有了「新興經濟體」的新銜名,去年外國觀光客又湧進1600萬,振興交通是發展經濟的超級優先項目,希望大家都念茲在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