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世界面臨重新洗牌的變局

2011-03-12 10:59:0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自美蘇冷戰結束後,本來天下太平,結果火頭再現,再現的地點,竟然是過去被人忽略的中東與北非。這個阿拉伯世界,地理上位於東方與西方交界,特別是蘇伊士運河,有戰略上的價值,能源方面,是石油與天然氣的來源地,有經濟上的地位,到了最後,又發現凱達組織原來發源於此,如是又有政治上的意味,是美國必爭之地。
 
到了最近,連到一向平靜,但絕非平和的利比亞,竟然爆發革命,演變為內戰,利比亞雖然是產油國,產量雖然只占全球的2%,卻佔歐洲國家需求量很大比重,通常在10%以上,對面的義大利,竟然高達24%,如今突然減產,等於使歐洲缺油。如是歐洲多個國家,都主張介入利比亞事件。
 
主導阿拉伯世界的是皇權、軍權與神權,目前仍有60%的國家,是由皇族統治,伊朗則是神權主導,其餘的都是軍人當政,這些軍人其實都是軍閥,利用民怨,以軍權取代皇權,但取得以後,竟然謀取權位的世襲,無疑是皇權的復辟,被推翻的埃及穆巴拉克,突尼西亞的班阿里,便是例子,利比亞的格達費,瀕臨倒台,原因是他的家族已變皇族。
 
伊朗的神權政治,正在阿拉伯世界中擴散,巴林的示威,就是占多數的什葉派教徒對高層的遜尼派的反擊,埃及最強大的反對勢力穆斯林兄弟,亦受伊朗的指使。由於最大國沙烏地阿拉伯與巴林相連,國內的什葉派亦蠢蠢欲動。因此美國的策略,是培植區內的軍閥,去加強統治,亦扶植區內的皇族,去維持管治,如是沙烏地阿拉伯與巴林的皇族,埃及的軍閥,都成了美國的至愛,伊朗的神權卻受到壓抑。
 
如是阿拉伯世界出現美國扶植的均衡勢力,穩定政治,美國可利用區內的若干基地,第五艦隊甚至可以長駐巴林,美國可取得穩定兼長期的石油供應,美元亦成為石油交易貨幣,美元更從而成為國際的第一貨幣,如是美國在阿拉伯世界,軍事上、經濟上、以至政治上,都取得主導權。
 
只是到了今天,這種主導權已受到挑戰。事緣阿拉伯世界,亦有貧富之別,富國有卡塔爾、阿聯酋、科威特、巴林、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曼,人均生產值在1萬美元以上,中等國家是敘利亞、黎巴嫩、利比亞,只有6-7000美元,其餘是貧國,貧國的識字率,只有50-60%,就算是富國,亦只有80%,因此是民智未開,如是民權不張,這次的革命,未有反對黨派的領導,中產階級的支持,亦缺乏西方的民主意識,使伊斯蘭教極端分子,有機可乘,而革命的源頭,主要在民怨過深的國家,亦是伊斯蘭教極端分子的溫床。
 
那麼在民怨不深,民生可保的富國,豈非可以安枕無憂。非也,在巴林,革命之火已開始燃燒,而阿曼的群眾,亦有異動的跡象,就算皇權可以暫保,亦很難隔絕神權的入侵。還有,在反美的國家,諸如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等,甚至伊朗,居然可以安渡危機,這又是否意味美國,以至歐洲勢力的衰退呢?
 
油價上升,影響歐美的經濟復甦,貨幣波動,危及歐美的借貸市場,埃及變天後,居然容許伊朗戰艦駛經蘇伊士運河,那麼下一幕又會不會是美元地位的變天呢?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