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蕊搖身成為另一個「倫斯斐」?

2011-03-23 10:27:0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案,在利比亞設立禁航區之後不久,巴黎舉行了全球主要國家領袖高峰會,而法國總統沙克吉下令空軍實施了第一次空中打擊,這就使利比亞局勢進入了第三個階段,也是最為關鍵的階段。
 
回顧利比亞危機,最早發端於茉莉花革命,利比亞的鄰國突尼西亞和埃及率先爆發民眾示威,並在短期內獲得巨大成果,將強人總統趕下台,實現了憲政的改革。茉莉花革命所及,臨近的利比亞也發生了民眾蜂起,挑戰統治了41年的獨裁者格達費,一時間格達費眾叛親離,一半國土淪陷,受到反對派的掌控,首都的黎波里也是風聲鶴唳,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制裁案,美國明確要求格達費下台,這是第一階段。
 
在這種情形下,國際社會認為格達費下台指日可待,而利比亞反對勢力也拒絕西方國家武器援助,設立禁航區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隨後,日本發生世紀大震,引發海嘯,之後是福島核電廠爆炸,核污染危機讓全球驚恐,吸引了全球的關注,利比亞的形勢好像被遺忘了,當媒體聚焦回到利比亞的時候,格達費以及其兒子率領的軍隊,實施了絕地大反攻,一路攻城掠地,打到了反對勢力的最後大本營班加西,茉莉花革命觸發的武裝反抗,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第一階段喧囂一時的格達費家族逃亡的小道消息,轉變成了反對勢力領袖坐直升機倉皇離開班加西的小道消息,局勢發生了重大轉變,這是第二階段。
 
在這種情況下,本來分歧嚴重的國際社會,突然迅速達成共識,安理會通過了新的決議案,在利比亞設立禁航區,國際軍事力量正式介入,隨著法國戰機對格達費坦克部隊空襲後,美國的飛彈打擊也接踵而來,目標十分清楚,一是阻擋格達費軍隊的乘勝追擊,讓反對勢力能夠喘息,維持對抗的空間,之後就是讓格達費下台。英美法等西方國家之所以能夠得到聯合國授權動武,主要是因為中俄等大國投了棄權票,而阿拉伯聯盟和非洲聯盟一致要求國際軍事力量介入,這次介入,可以說獲得了最為廣泛的國際社會的認同,也讓利比亞局勢發展到瞬間劇變的時刻。對中俄來說,改變既定的外交原則,坐視西方國家介入,確實有不得已之處。莫斯科北京都很清楚,即使他們使用否決權,英美法等國不會就此罷手,同時也會得罪廣大的阿拉伯聯盟和非洲聯盟的加盟國。更為重要的是,國際社會充分看到,隨著日本核輻射危機的加深,全球核子發電的發展進入停擺,連中國都表了態,這就勢必強化了全球經濟對中東和北非石油資源的依賴,利比亞局勢必須在短時間裡穩定下來,而且還不允許緩過勁來的政治「瘋人」格達費操控石油武器,這就是這次國際社會政治大妥協的深層原因所在。
 
但是,不要以為西方軍事力量干預利比亞,對美國就是利多,其實不然,美國在利比亞的第三階段局勢發展中,已經付出了沉重的外交代價。第一,顯示美國在第一階段的利比亞對策有重大漏洞,雖然歐巴馬總統要求格達費下台,但卻沒有提供與國際壓力配套的有效措施,讓格達費及其家族離開的黎波里,從而使茉莉花革命沒有結出像突尼西亞和埃及那樣的結果;第二,美國既想干預,但又鑒於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的包袱沒有完全解除,不敢完全出頭,結果讓法國和英國、義大利扮演先鋒,從某種程度上講,通過利比亞干預,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將繼續大幅度萎縮。同時,也凸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雙重標準,對利比亞和對巴林沙烏地不一樣。第三,因為這次利比亞干預,歐巴馬的和平形象將大受打擊,他得到的諾貝爾和平獎也成為笑柄,更重要的是,歐巴馬和希拉蕊楬櫫的明智外交,也就打上了休止符。說來有趣,在伊拉克戰爭前,布希政府的國務卿鮑爾採取謹慎姿態,國防部長倫斯斐則扮演鷹派角色,這次軍事干預正好相反,國務卿希拉蕊扮演強硬角色,國防部長蓋茲則不主張軍事干預。希拉蕊成了「女倫斯斐」。此外,干預利比亞,等於告訴伊朗和北韓,放棄發展核武,等於是打開大門,這對國際社會來說,將是棘手的事情。 不管如何,這次軍事干預,對那些類似格達費的獨裁者還是發出了警告:沒有人道的統治,世界共憤之,必須及時懸崖勒馬。 
 
关键词:希拉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